•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引入社会融资总量指标 金融宏观调控更趋完善
  • 杨超:
    关注养老产业发展的“三本账”
  • 7810亿社保基金安全吗?
  • 张红力 构建农村新金融服务体系
  • 肖钢:中行3年内无股权融资计划
  • 邵志清 上海将创新思路发展“新金融”
  •  
    2011年3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特别报道
    引入社会融资总量指标 金融宏观调控更趋完善
    杨超:
    关注养老产业发展的“三本账”
    7810亿社保基金安全吗?
    张红力 构建农村新金融服务体系
    肖钢:中行3年内无股权融资计划
    邵志清 上海将创新思路发展“新金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张红力 构建农村新金融服务体系
    2011-03-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两会报道组 ○编辑 衡道庆

      ⊙本报两会报道组 ○编辑 衡道庆

      

      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近日在有关提案中建议,构建农村新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三农”金融服务。

      他指出,建设新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村资本流出的关键。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有助于留住农村资本,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应对危机的能力,还有助于实现农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利共赢。

      首先要减缓农村资金的外流。他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涉农吸储金融机构的监管,可考虑将农村资金按一定比例专用于农村信贷,确保源于农村,用于农村。建议地方政府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引导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其次,要加快多层次、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为“三农”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务。鼓励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增加农村分支机构,鼓励民营、外资等进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点推动农村融资担保公司、农村创业投资基金等的发展。监管机构应建立起有效的多层次监管框架,对不同风险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以隔离风险,服务“三农”。

      再者,大力推行贷款方式的创新。鉴于涉农贷款风险高的特点,应允许金融机构试点“贷款+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农业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