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价值
  • 12:理财一周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全球性通胀压力虽大但仍然可控
  • 储蓄资金流入股市规模明显增加
  • 央行将继续推进
    利率、汇率机制改革
  • 下周一四公司上会
  • 银监会要求银行按合同及时发放房贷
  • 29省份提出
    居民收入与GDP“同步”
  • A股新年领跑亚洲
    外资对中国股市“空翻多”
  • 国土部严控土地出让价 杜绝“地王”
  •  
    2011年3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全球性通胀压力虽大但仍然可控
    储蓄资金流入股市规模明显增加
    央行将继续推进
    利率、汇率机制改革
    下周一四公司上会
    银监会要求银行按合同及时发放房贷
    29省份提出
    居民收入与GDP“同步”
    A股新年领跑亚洲
    外资对中国股市“空翻多”
    国土部严控土地出让价 杜绝“地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球性通胀压力虽大但仍然可控
    2011-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乐嘉春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乐嘉春

      作者系

      经济学博士

      随着全球食品价格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市场对全球性通胀压力的担忧也在不断增强。但笔者认为,目前全球食品价格和石油价格上涨态势仍然可控,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进一步增强,尽管伯南克表示继续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但美国有望逐步退出导致全球性通胀压力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这将使全球通胀压力在未来将得到有效缓解。

      事实上,目前市场对全球性通胀的过度担忧来自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近期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已影响全球食品安全。据日前世界银行发布的《食品价格观察》报告,截至2011年1月底,国际食品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9%,目前该指数仅比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出现的峰值低3%。

      二是受中东地区地域政治动荡影响,近期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目前纽约和伦敦两地交易的主力合约原油期货价格都报收于100美元/桶以上。

      三是尽管发达国家的日常用品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上涨,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通胀压力还来自日常用品领域的价格上涨,表明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已经扩散到对核心CPI的影响上。例如,中国的核心CPI已从去年11月份的1.6%上涨至今年1月份的2.6%。

      从引发食品价格和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尽管自然灾害导致小麦、玉米、食用糖和食用油价格飙升,是造成本轮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但粮食出口禁令和国际资本炒作助推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仍是引发本轮国际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尽管地域政治动荡导致部分北非国家原油产量出现萎缩,但不至于影响世界石油供应,国际资本利用投资者担忧动荡局势会蔓延其他海湾国家而大肆炒作石油价格,导致近期国际石油价格飙升。

      市场进一步担忧的问题是,鉴于目前新兴经济体大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农业生产力提高速度缓慢或农业领域的投入不足,加上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全球范围内农产品和石油供应紧张,这些产品的长期需求却“不减反增”。由此,不能忽略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对全球性通胀压力的长期影响,包括传导到对核心CPI上涨的影响上。

      在笔者看来,2008年末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主要经济体国家的政府与央行竞相采取宽松性宏观经济政策,试图刺激经济复苏与增长,其中尤以美联储最为突出,维持超低利率和超量发行货币,由此埋下当今全球性通胀压力产生的危险种子。

      这是因为,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无疑是向全世界发行美元,因为额外创造的货币供应,加大了美元持续贬值压力,促使大量资金流向更高收益率的其他货币及其资产,这种货币套利的结果相当于美国向其他国家发行了大量美元。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因为热钱流入而面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压力;另一方面,热钱的大规模流动,又造成农产品和能源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鉴于美国当前的核心CPI水平仍然较低,美国有鼓励通胀的宽松性宏观政策的操作空间,客观上也向全世界输出了通胀压力。

      问题的核心在于唯有美国经济实现了真正的复苏与增长,美联储才可能终止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性通胀压力才可能得到有效缓解。从目前来看,这一时间窗口似已到来。据近日美联储发布的褐皮书报告称,美国经济“继续以适度到稳健的步伐增长”和就业市场有所改善,表明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较为乐观。

      一旦美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轨道,控制通胀将重新成为美联储的重要政策目标,这预示了美联储有可能提早进入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阶段,估计在英国和欧盟先后启动加息程序后,美联储也将在年内或第三季度采取加息措施。此时,全球过剩流动性将有望逐步回流美国,换来新兴经济体国家通胀和经济增长双双下降的预期结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将随国际资本的撤退而稳步回落,全球性通胀压力将由此得到真正缓解。

      所以,从目前美国经济已转向适度而稳健增长角度分析,我们不必过于担忧当前的全球性通胀压力,因为当前全球性通胀压力仍然是可控的,随着货币紧缩的时间窗口逐步打开,预计不远的将来全球性通胀压力将有望得到真正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