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发之路“磕磕绊绊”
2011-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见习记者 翟敏 ○编辑 裘海亮
⊙见习记者 翟敏 ○编辑 裘海亮
记者发现,除了隐瞒环境污染问题外,鲁西化工历时一年多的增发之路亦颇为坎坷,其间更是一度延期,而市场最终认购态度也并不热情。
早在2009年9月23日,鲁西化工便通过了定向增发方案,拟以5元/股底价非公开发行股票2亿至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5亿元;2010年7月22日,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将非公开发行方案有效期从2010年9月21日延长至2011年9月23日;2010年9月13日,公司非公开发行申请获发审委有条件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在定向增发推进过程中,鲁西化工高管于2010年2月和7月分两批增持了公司股票。
2010年2月11日、12日,张金成、焦延滨、于清及姜吉涛等11名公司高管集体增持公司股票,增持均价在5.90元/股左右,合计买入35.62万股。随后,包括公司董事长张金成、总经理焦延滨在内的8名高管人员,于2010年7月8日、9日总计买入鲁西化工55万股,增持价格区间为4.47至4.52元,增持金额共近250万元。
而该次高管集体“补仓式”增持的时点,正是鲁西化工定向增发进入关键时期。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是为市场作出表率,吸引资金关注,增强市场信心。”有分析人士指出,当时鲁西化工股价已跌破增发底价,此时增持的更深层目的应是通过提振股价的方式来为增发“护航”,吸引投资者认购。
不过,即便如此,从最终完成情况来看,鲁西化工本次定向增发并没有得到市场太多的追捧。公告显示,本次非公开发行仅有10名询价对象提供了有效的《申购报价单》,申购股数41880万股也在此次计划发行范围之内,未出现超额认购;发行价格也仅相对于发行底价5.00元/股溢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