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种种因素影响,国际粮价持续波动。在最近两次的国际粮价暴涨中,粮食供求因素已经不再是主要原因,粮价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主要推手是国际政治和金融因素。预计未来国际粮价还有一定上涨空间。
⊙李若愚
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持续加速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连续八个月上升,2011年2月达236点,为1990年1月该项指数开始采用以来的最高水平。国际粮价的不断飙升,引发了人们对于全球粮食短缺的担忧。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一份报告指出,在2007-2008年粮食危机结束后仅两年,世界又将面临新的粮价冲击,一些国家脆弱的粮食市场状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国际粮价波动和粮食危机持续发生,最近的一次就是2007-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粮食危机。2007-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持续飙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出现抢粮风波,多个国家出现经济和社会的动荡。随着全球粮食生产形势好转,而且2008年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长出现硬着陆,全球流动性过剩一度变为流动性紧缩,国际粮价也应声而落。但时隔不到两年的时间,国际粮价重拾升势,而且国际粮价的涨势有酿成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危险。
当前国际粮价暴涨的成因与2007-2008年国际粮食价格急剧上升一度引发全球的粮食危机的成因大致相似,均有全球粮食供求面偏紧、自然灾害频发、生物燃料需求增长、各国争抢粮食、粮食能源化导致粮食价格随着石油价格上升而上升、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最近的两次国际粮价暴涨中,粮食供求基本面因素已经不再是主要原因。虽然在两次粮价暴涨(2007-2008、2010-2011)中,粮食总体供求均偏紧,但世界粮食总产量并没有大幅降低,粮食供求也并未出现大的缺口,且期末库存均超过17%-18%的安全底线。国际粮价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主要推手是国际政治和金融因素。
目前国际粮价还没有超过2007-2008年的高点,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的上扬速度要快于当年。与“危机前”相比,“后危机”时代推高国际粮价的国际政治和金融因素都要较2007-2008年更为充沛,因此,当前国际粮价上涨的动能可能要高于2007-2008年,未来国际粮价上涨还有一定空间,很可能再创历史新高。
2011年全球粮食供求关系趋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预计,世界粮食利用总量将高于2010/11销售年度的世界产量,粮食库存量下滑。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粮食供求和库存较两年前还是要充裕一些。2007-2008年粮食危机发生在粮食库存持续减少的背景下,而2010年尽管受天气灾害的影响,粮食出现小幅减产,但是粮食生产和库存情况均要好于当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预测,2010/11年度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为20.9%,高于2007/08年度粮食危机期间创下的19.1%这一30年来的最低点。不过,这一预测有一个重要前提——在2011年农作物生长季节剩余时间内全球天气条件正常。如果全球仍然恶劣气候频发,粮食产量难保不再打折扣,这一乐观预测能否实现,还存在变数。
生物燃料对粮食的需求依然旺盛
由于2011年美国鼓励发展生物乙醇的税收抵免政策依然有效,生物乙醇的价格相比汽油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预计2011/2012年度美国用于生产生物乙醇的玉米将继续增加至50亿蒲式耳的创纪录水平。这相当于占总消费37%或总产量36%的美国玉米被用于生产乙醇。
此外,美国环境保护署近期批准在2007年以后生产的汽车上使用混配15%乙醇的燃料(E15),这将推动乙醇需求的增长,从而在更长一个时期带动玉米用量。美国燃料乙醇出口正在增加,主要原因是巴西生产的以食糖为原料的乙醇出口货源较为紧张且美元呈弱势,这也间接地支持了美国国内的玉米需求。
自2011年1月1日起美国恢复每加仑生物柴油1美元税收抵免的政策,预计生物柴油的产量将增加。普氏能源咨询机构内部资料显示,由于美国对生物柴油的支持政策推出,2011年美国的生物柴油工厂将大量增产,并达到历史最高纪录——8亿加仑。据了解,美国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
小麦和玉米是欧盟推进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10/11年小麦的工业用量也将提高,其中预期增长大多发生在欧盟,主要原因是乙醇需求提升。
中东-北非的动荡局势可能使油价和粮价的上涨形成轮动
近期,中东-北非地区出现的社会动荡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粮价飙升引起的。水资源有限的中东-北非国家,其粮食进口量约占全球粮食进口的四分之一,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很高。飙升的国际粮价使这些国家的粮食进口价格大幅上升,也极大地推高了其国内粮价。
在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非洲和中东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曾发生社会动荡,群众游行示威抗议粮价上涨,部分国家还发生骚乱。但当前所发生的中东-北非动荡的级别要远高于当年。目前有多个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和冲突,而利比亚已经处于内战之中。
中东和北非地区是全球原油的主要产地,中东与北非地区石油蕴藏量至少占有全球蕴藏量的35%,处于动荡中的利比亚是非洲第三大产油国。因此,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动荡导致国际油价猛涨,3月7日纽约市场油价已突破每桶105美元。
生物燃料的发展使粮食能源化,不仅造成美欧等发达国家与缺粮穷国争抢粮食的局面,还使得国际粮食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变得相关。当原油价格上涨超过生物燃料的制造成本时,用生物燃料来替代原油产品的需求就会上升,相应的粮食需求也将上升,使本来就供求偏紧的国际粮食市场更加紧张,从而推高国际粮价。
而国际粮价的走高又将对处于粮食危机中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冲击,加剧其社会动荡。世界银行近日就警告,国际粮价正在飙升至危险水平,并威胁到全球数千万人生计,有可能导致中东和中亚本就脆弱的政治和社会局势更加复杂。中东和北非相关缺粮产油国家的社会动荡会进一步加剧国际油价的上涨,最终形成国际油价和国际粮价之间的轮动。
后危机时代,国家间矛盾冲突上升,国际协调更加困难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呈现出“双速复苏”的不平衡局面。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出现无就业复苏,复苏力度迟缓,仍存在经济下行风险。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保持强劲增长,面临通胀压力,经济有过热迹象。各国经济基本面的“冰火两重天”使得各国经济政策明显分化,矛盾和冲突增加,国际协调和合作难度加大。
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通胀、收紧银根;发达经济体面临通缩、坚持银根宽松的分化格局。尤其是掌握世界货币——美元发行资格的美联储,在推出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并殃及新兴市场经济体之后,为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不顾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反对,再次推出第二轮数量宽松政策(QE2)。这是美国为“自保”的自私行为,也是美国转嫁国内矛盾和危机的手段。
除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存在分化和冲突外,在2010年下半年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主要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还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表现。
一方面,2010年粮食出口国前十强的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因旱情严重造成粮食减产,作为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的俄罗斯,2010年8月5日决定到2011年7月1日前停止麦类、玉米等粮食及其产品出口。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成为2010年下半年国际粮价上涨的导火索。2010年下半年大麦出口第一大国乌克兰也实施谷物出口禁令,不断减少对外出口的谷物数量。
另一方面,随着多个国家停止谷物出口,国际粮价飙升,不少粮食进口国开始囤积粮食,以抑制恐慌性购买、通胀和社会动荡,但这种囤积进一步推高了粮食价格。
北非和中东地区近几个月来加快了小麦进口,阿尔及利亚最近购买了远高于正常水平的80万吨小麦,而沙特则宣布计划将该国小麦库存水平增加一倍。因霜降天气造成玉米大面积受损的墨西哥,可能提高玉米进口量以补充国内供应缺口。韩国考虑建立谷物战略储备,并计划购买玉米等主要粮食。通常购买稻米以20万吨为单位的印尼,要购买逾80万吨稻米。孟加拉国也表示,2011年购买稻米的数量将增长一倍。
随着国际粮价继续上涨,为维持本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抢粮大战”,以保证自身的粮食安全。而各国争抢粮食带来的通胀预期和恐慌心理会进一步加剧国际粮价的上涨。
前日刚刚结束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将“粮食安全”纳入议题。G20部分成员国提议在集团内加强合作,对国际粮价进行干预,但这一建议在成员国中引发分歧和争论。
目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进程和政策取向差异依然显著,而且粮食属于生活必需品,事关人的生存,一旦国际粮价上涨,人们就会担心粮食供应,各国会在粮食减产、粮价上涨时表现得更为“自私自利”。在这个时候希望借助G20或其他国际协调平台来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国际粮价过快上涨的问题,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后危机时代,全球货币条件的宽松程度更超危机之前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粮价的上涨背后也有货币条件的作用。美日欧等选择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全球货币条件极度宽松,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前全球超宽松的货币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危机后美国执行的零利率及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日本和欧洲的基准利率水平也是历史最低,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使市场通胀预期上升,还使得市场投资者投机性增强,也使得投资者可以用极为低廉的融资成本来投资大宗商品市场,从中渔利。
二是危机后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表现远差于危机前,实体经济所吸引的资金量也要远逊于危机前。在社会资金的可得性高于危机前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量较危机前反而要低,社会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的积极性较危机前要更高,金融资本推高国际粮价的动力也更强。
三是伴随美国执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也在走软。对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而言,弱势美元无疑是涨价的重要理由。
总体来看,当前国际粮价的上涨成因与2007-2008年基本一致,基本面因素均不是主要原因,国际政治和金融因素已经成为主宰。而且当前推高国际粮价的国际政治和金融因素较2007-2008年力量要更强,国际合作和协调的空间相对要小,国际粮价持续上涨超过前次高点的可能性非常大。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