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要闻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动向
  • A4:市场·资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谨防货币规模翻番——“十二五”战通胀系列之一
  •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跨越式发展
  • 盼资本市场顶层设计
    多些民间智慧
  • 全球复苏大势不会逆转
  • 宏观金融管理架构如何适应新环境
  • 删帖公司“3·15”前生意爆棚!
  •  
    2011年3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谨防货币规模翻番——“十二五”战通胀系列之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跨越式发展
    盼资本市场顶层设计
    多些民间智慧
    全球复苏大势不会逆转
    宏观金融管理架构如何适应新环境
    删帖公司“3·15”前生意爆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谨防货币规模翻番——“十二五”战通胀系列之一
    2011-03-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金节

      倪金节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无疑,未来几年内通胀形势不容乐观,高物价或将是高增长状态下形影相随的魅影。

      过去两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收紧货币和价格干预的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通胀失控的风险,但是宏观调控政策短期特征过于明显,而产生通胀的本源性因素则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如果不能从源头上管理通胀,“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不得不在应对通胀的过程中疲于奔命,由此错失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的大好机遇期。

      虽然本轮通胀周期与之前有较多相同点,但却也存在一些新特征。美元泛滥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成本推进和需求拉动的迹象都十分清晰,货币超发、资产泡沫传导、商品价格高位、能源价格改革滞后等因素,可以说是眼下物价不断上涨的最主要原因。

      但归根结底,造成现如今通胀形势日趋严峻的根源性因素,还是2003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始终保持着近乎双位数的高增长,同时货币政策几乎就没有“事实上从紧”过。尤其是2008年之后,天量信贷井喷所造成的巨额流动性泛滥,才是本轮通胀接近失控的根源。

      目前,学术界讨论最多的是过去十多年广义货币飙涨了三倍,货币超发带来通胀的逻辑铁板钉钉。在经历了长达近一年的货币渐渐收紧之后,货币供给再想维持在25%以上的高位似已不太可能,今年的M2增速已经明确下调至16%,与以往可左可右的表态也显著不同。可以肯定,紧缩货币依然会是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

      但是,紧缩货币的力度和速度,远远赶不上货币增发的势头。纵使按照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M2今年增长16%(已经低于之前的目标17%和实际20%以上的增长,接下来不太可能继续下调M2增速),如果五年后中国GDP达到55万亿,那么对应的广义货币将由现在的72万亿膨胀到150万亿以上,可以想象,届时资产泡沫会出现怎样的飙涨,通胀又将如何?

      时至今日,比货币超发本身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资产泡沫向通胀传导的趋势。的确,流动性泛滥通过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吸收,能够大大减轻消费品领域的价格上升压力,无疑资产泡沫成为缓解通胀政策的一部分。可是,这只能存在于资产泡沫膨胀的初期,一旦泡沫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渐渐往消费领域传染。比如,房价不断上升,房租也跟着涨,那么餐饮店经营成本增加,于是菜肴价格必然上涨。这就是资产泡沫带来生活成本、商务成本上升的简单事实。加上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两者叠加,就使得居民的生活压力一再加大,进而倒逼工资不得不随之上涨。这种“物价—工资”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是央行主管们最头疼的。房地产就是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之间最重要的传递渠道。现在大家期待的只能是要么工资大幅上涨,要么房价大幅下行。

      故而,“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物价上涨”三点,其实是一条线,在前几年可能这一逻辑还没那么明显,但是随着近年房价屡屡暴涨之后,泡沫推升通胀的逻辑已经越来越明晰了。

      这是持续十多年货币存量堆积的必然。尤其是近几年天量货币成为常态,其实按照中国经济自身需求和过往经验值来推算,超过5万亿年度新增贷款就可以称之为天量信贷。对应的是2009年货币供应增速是30%,超出名义GDP增速20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供应增速是20%,超出名义GDP增速7个百分点。这绝对是历史上最宽松的货币环境时期。

      认清楚了这点,那么治理本轮通胀就不单单是收紧货币那么简单了。况且“真”收紧货币所需要的大勇气、大智慧,并非轻易就能拥有。历次通胀周期,宏观调控都很艰难。当前货币形势错综复杂,当务之急一方面是紧货币,但另一方面必须兼顾挤掉泡沫,两者缺一,通胀都不可能得到控制。

      问题是,虽然治理通胀的政策异常坚定,相关文件论述十分清晰,只是一旦回到真实的经济运行,一遇到实际问题,只要稍一推演,我们就会发觉,要驯服通胀实在不容易。长期以来,每逢地方政府换届,总会掀起一波“烧钱”浪潮,通过新建各种基础设施和经济开发区等容易带来GDP的项目,先把政绩做上去再说。从目下不少省市宣布五年内实现GDP再翻番,再造一个某某省的口号可以预期,整个“十二五”时期,将掀起新一轮的基建高潮。如果GDP冲动的惯性思维不改,纵使目标值已经降至7%,恐怕也难获得高质量的低增长以及低通胀。

      就像管住了温度计并不等于能管住气温一样,遏制住CPI,并不等于就遏制住了通胀。 (作者系中国人保资产研究所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