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在地震、海啸、核泄漏之灾降临日本之时,我们有些同胞的举止真有点夸张了。一面是中国的抢险救灾队员和国际社会一道,冒着核辐射的危险,战斗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一面是少数商家利用谣传,哄抬盐价,造成了无谓的抢盐风波,几乎闹出了无知的笑话。
关于救灾的事,世人共睹,这里不谈。少数民众这两天弄出来的抢盐风波,所反映的问题却不是几包盐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市场、社会公德、国民教育、现代化文明国家的塑造直接相关的大事,非常值得反省与思考。
在讨论之前,先来看看相关报道。
据新华网介绍,近日,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出现部分民众听信谣言集中抢购食盐的事。一些商家哄抬盐价,一包盐要卖到10多块钱。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更是放量抢购,导致食盐供应间歇性断货。最夸张的是,有一对小夫妻开口跟超市营业员讲一次就要购买一千袋盐,让人侧目。
民众为什么要抢盐呢?当然和日本的核泄漏有关。因为担心海水被污染,殃及海盐,加上听说碘盐有防核效果,所以想买一点做防备。这可以理解。但是如此不明科学道理,不管市场供求,不顾公共秩序,不讲起码的体面,这么急吼吼地大肆抢购,实际上造成的困境是一种庸人自扰。
据专家介绍,日本的这次核泄漏要把太平洋搞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海水核污染有两个条件,一要距离近,二要浓度高。而事故地点距中国有上千公里,加上日本海暖流主要是由南向北走,要污染中国海是不可能的。另外,我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海盐不超过20%。因此,矿盐充裕不会有供应问题。
了解这些情况,民众自然就不会去抢购食盐了。但对于有些商家来说,却不肯放弃这样的发财机会,一些地方之所以闹出抢盐风波,这跟两样东西有关,一个是谣言,一个是商家的哄抬价格。价格如火,谣言如油,这两样东西搅和在一起,就等于火上浇油,难怪会出现抢盐的闹剧。
为此,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的不法行为。发改委表示,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并希望广大消费者要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信谣、不传谣、不抢购。相信抢盐的风波会很快平息。
但此事折射的四大问题,却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国民素质与国民教育问题。从这场抢盐风波看,不要说我们还未遭受核灾害,即便是遇上了什么麻烦,也不应该不顾他人与公众的利益,如此愚昧地大肆抢购,扰乱起码的社会秩序。中国人现在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世界都在看。因此,提高国民素质,开展合格的国民教育现在尤为迫切。
二是社会公德与社会秩序问题。在这场风波中,少数抢盐者的做法,既可恼,又可悲。比如,那些囤积居奇的商贩,那些大量抢购者,持有那么多盐,日后该怎么办?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养成,也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正确的信息。只有提高社会管理效率,才能维护好社会秩序。
三是商业伦理和市场操守问题。在商言商,商人想赚钱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如果还想乘人之危,赤裸裸地发灾难财,那就犯了大忌。不仅会破坏市场秩序,也会毁坏商业伦理和商业价值。在这次抢盐风波中,少数商家不惜利用谣言哄抬盐价的做法,也是令人不齿的。
四是经济异常波动问题。受这次日本灾害的影响,相关市场出现一些波动本来也很正常。但是,出现像抢盐这样的庸人自扰型波动却是不正常的。这种由于愚昧和谣传加上自私和贪婪引发的波动,如果任其放大,不仅会造成民众的不方便,也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
由此来看,抢盐风波虽是一场滑稽剧,但它所折射的问题,还值得往更深层面做进一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