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中东局势动荡 国际油价再度逼近100美元
  • 日元再一次“被避险”
  • 地震不改既定方针 印度央行加息25个基点
  • 瑞银等多家大行卷入“Libor操纵门”
  • 环球速递
  •  
    2011年3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财经海外
    中东局势动荡 国际油价再度逼近100美元
    日元再一次“被避险”
    地震不改既定方针 印度央行加息25个基点
    瑞银等多家大行卷入“Libor操纵门”
    环球速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日元再一次“被避险”
    2011-03-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17日美元兑日元创下战后以来的新低

      ⊙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这两天,媒体一直紧盯着日本地震及核电事故,而不确定性因素则令全球金融市场“哀鸿遍野”。不过,有一类资产却格外坚挺,那就是日元。17日的亚洲盘中,美元兑日元汇价一度跌至76.25,创下战后以来的新低,日元甚至在短短不到30分钟内大涨4.5%,这在外汇市场实属罕见。

      对于日元的逆势走强,市场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和美元、瑞郎类似,日元是一种“避险货币”,因此在近期的高风险事件发生时获得追捧并连续走强。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日元是避险货币的说法似乎较为牵强。因为从日本低迷的经济基本面来看,似乎很难找到日元能成为“避险货币”的依据。

      有人将日本外汇储备量名列世界第二视为“避险”的后盾,然而,考虑到日本接近十倍于外储的外债水平,上万亿美元的外储似乎只是杯水车薪。而国内经济更是积重难返,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甚至再度萎缩。

      那么,为什么日元总被套上避险货币的帽子呢?在笔者看来,日元作为套利交易融资货币的功能,客观上成就了该货币作为避险币种的“假象”:因为每当有风险之时,日元总是会跳涨。换句话说,日元的“避险”功效只是结果,而非原因。

      所谓套利交易融资货币,指的是投资人可以借入作为最初融资的货币资产。在常规的套利交易模式中,投资人会将这些借入的资金投入其他收益更高的货币资产,通过利差来获取收益。日本的长期通缩以及由此带来的持续超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为日元成为国际流行的融资货币创造了绝佳条件。

      而为什么在有突发状况时,日元总会大涨,也就是凸显出避险特质呢?这就要归因于套利交易的投机本质。因为用于投资的钱是借来的,所以投资人会格外关注市场的平稳,一旦出现大范围的市场动荡,套利交易活动会很快选择平仓,以免损失被放大。

      就日元而言,套利交易的迅速平仓,体现出来就是投资人在国际市场抛售海外资产,并买回日元,由此带来的日元需求势必会推高日元。

      由此可见,日元本身并不具备太明显的避险特质。最近的日元飙涨,很大程度上是“被避险”,是套利交易的平仓推高了日元。另外,对冲基金等机构借“重建资金回流”题材进行的炒作,也进一步加速了日元升值步伐。

      没有人对套利交易的规模作出精确的测算,但据业界估计,包括日元、瑞郎以及目前的美元在内,全球的套利交易规模可能达到惊人的数千乃至上万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以往经验教训,一旦这么大规模的套利交易在短时期内迅速平仓,可能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剧烈震荡。类似情形前几年屡有发生,这一次也不例外。在形势进一步明朗之前,投资人仍需对这方面的潜在冲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