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这两天,媒体一直紧盯着日本地震及核电事故,而不确定性因素则令全球金融市场“哀鸿遍野”。不过,有一类资产却格外坚挺,那就是日元。17日的亚洲盘中,美元兑日元汇价一度跌至76.25,创下战后以来的新低,日元甚至在短短不到30分钟内大涨4.5%,这在外汇市场实属罕见。
对于日元的逆势走强,市场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和美元、瑞郎类似,日元是一种“避险货币”,因此在近期的高风险事件发生时获得追捧并连续走强。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日元是避险货币的说法似乎较为牵强。因为从日本低迷的经济基本面来看,似乎很难找到日元能成为“避险货币”的依据。
有人将日本外汇储备量名列世界第二视为“避险”的后盾,然而,考虑到日本接近十倍于外储的外债水平,上万亿美元的外储似乎只是杯水车薪。而国内经济更是积重难返,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甚至再度萎缩。
那么,为什么日元总被套上避险货币的帽子呢?在笔者看来,日元作为套利交易融资货币的功能,客观上成就了该货币作为避险币种的“假象”:因为每当有风险之时,日元总是会跳涨。换句话说,日元的“避险”功效只是结果,而非原因。
所谓套利交易融资货币,指的是投资人可以借入作为最初融资的货币资产。在常规的套利交易模式中,投资人会将这些借入的资金投入其他收益更高的货币资产,通过利差来获取收益。日本的长期通缩以及由此带来的持续超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为日元成为国际流行的融资货币创造了绝佳条件。
而为什么在有突发状况时,日元总会大涨,也就是凸显出避险特质呢?这就要归因于套利交易的投机本质。因为用于投资的钱是借来的,所以投资人会格外关注市场的平稳,一旦出现大范围的市场动荡,套利交易活动会很快选择平仓,以免损失被放大。
就日元而言,套利交易的迅速平仓,体现出来就是投资人在国际市场抛售海外资产,并买回日元,由此带来的日元需求势必会推高日元。
由此可见,日元本身并不具备太明显的避险特质。最近的日元飙涨,很大程度上是“被避险”,是套利交易的平仓推高了日元。另外,对冲基金等机构借“重建资金回流”题材进行的炒作,也进一步加速了日元升值步伐。
没有人对套利交易的规模作出精确的测算,但据业界估计,包括日元、瑞郎以及目前的美元在内,全球的套利交易规模可能达到惊人的数千乃至上万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以往经验教训,一旦这么大规模的套利交易在短时期内迅速平仓,可能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剧烈震荡。类似情形前几年屡有发生,这一次也不例外。在形势进一步明朗之前,投资人仍需对这方面的潜在冲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