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涂艳
在投资界,80后基金经理有些朝气,更伴着些青涩。基金行业有着这么一小批人,他们就是80后基金经理;而他们背后更有着一大批人,他们是80后研究员,正朝着基金经理迈进。
根据统计,目前有近20名出生于80年代的年轻人承担着几百亿资产的管理,短暂的资本市场投资经历让他们不时成为舆论质疑的对象。
“研究员助理—助理研究员—行业研究员—高级行业研究员—行业主管或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不止一家基金公司打出的招聘广告中是这么给大学毕业生们描绘职业蓝图的。确实,80后基金经理大多也是通过公司内部培养和选拔,通过这条规范化道路走到了台前。
虽然研究员的考核办法之一便是虚拟盘交易的收益率,然而,对于从业经验最高4、5年,有些甚至从未实盘操作过的80后而言,操作上亿元的“大资金”实在有拔苗助长的嫌疑。然而,在行业的人才紧缺背景下,老牌基金经理不断流失,新人被迫加速上位已成常态。
有小公司坦言,对比国内某些公司动则几百万年薪的基金经理甚至研究员职位,培养新人的性价比似乎比挖角更高,而且通过自己培养的80后基金经理至少或将更加忠诚,这对实力并不那么雄厚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可谓无奈之举。
据了解,投资经历而非年龄是决定业绩高低的直接因素,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季度,近一年排名前10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为4.92年,而排名后10的基金,其平均任职时间不到2年。而目前国内第一批老牌基金经理中,从业10年以上的仅剩王亚伟、林彤彤和尚志民三人,行业急迫地面临着新老更替的焦灼。
在国内首批基金成立之出,也就是王亚伟等人出道之时年龄也不过二十七八,与当下的80后基金经理成长经历近乎一致。而且,如今的教学背景、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基金行业十余年的经验都是80后基金经理足以超越前辈的资本。对于目前的80基金经理而言,国内资本市场和基金行业的发展要求他们加速成长,接受考验。
毋庸置疑的是,不久的将来,80后基金经理将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集中上位更是大势所趋。
然而,我们似乎并不用太多担忧,目前在位的80后基金经理不乏表现出众者,且多毕业于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数据显示,万家基金的邹昱管理的万家货币2010年年化收益率为超过2.29%,同类排名第一;而汇添富基金的齐东超管理的汇添富成长焦点也曾在2009年表现抢眼。
“不论是60后还是80后,更不论出身,能够坚持守住基金投资岗位或许才是基民更大的财富。”对于行业内频繁更迭的基金经理,一位老基民发出如此感慨。在国外,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普遍长达数十年,而包括巴菲特、索罗斯在内的诸多投资大腕无不经历过年轻的迷惘与彷徨。
我们有理由相信,80后基金经理越来越壮大的群体中,必然有未来投资大师的潜力股,对于他们,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