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尽力避免货币工具运用失衡
⊙余丰慧
央行上周五宣布了自去年以来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次上调后,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缴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以目前缴存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存款总量计,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约有4000亿元资金被冻结。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创出了1983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上调准备金率,当然是为了对冲市场过剩流动性,直接利用数量工具收紧商业银行自身过剩流动性,防止其放贷冲动。目的在于消除通胀的货币过剩基础。从去年以来央行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总共上调4.5个百分点,冻结存款类金融机构资金高达2万亿以上,力度之大历史罕见。这对于消除通胀的货币基础因素起到了很大作用,对于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发挥了相当大的约束作用。有数据显示,2月新增贷款5000多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秋播是商业银行多年资金运营和经营的规律,即:春季都是贷款投放的季节,为第三四季度回收贷款利息,增加盈利做坚实的基础。然而,2月贷款却如此收缩,央行大力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功不可没。
不过,也应看到,过度上调准备金率的负面影响端倪已显露出来。过度上调准备金率已使得调控准星渐渐偏离了目标。上调准备金率直接收紧的是商业银行内部过剩流动性,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影响社会总体流动性,从而收紧整个社会市场流动性,达到消除通胀货币基础的目的。其前提是整个社会市场过剩流动性须乖乖进入商业银行即金融的大笼子,然后,央行再通过准备金率从商业银行那里予以冻结。如果社会市场过剩流动性没进入商业银行而形成社会游资,那么,央行就不能达到上调准备金率的目的。同时,商业银行已经出现内部头寸资金空前紧缺的巨大资金压力和经营压力。上市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隔日和一周短期利率达到历史罕见高位,金融机构之间正在为储蓄大战甚至出现违规揽储。上调准备金率目的是收紧银行过剩流动性,而现在银行内部流动性已非常紧缺。
笔者以为,问题恐怕出在商业银行与社会市场之间,即:商业银行不能将社会市场过剩流动性吸引到金融的大笼子里。这是由于眼下的商业银行还没有足以吸引社会总体流动性进入金融笼子里的手段。吸引社会总体流动性进入金融机构的主要手段是利率。当前一年期利率为3%,而今年一、二月CPI同比上涨都维持在4.9%,即:负利率1.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00万元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是3%,而实际却是缩水亏损1.9万元。在如此负利率情况下,商业银行又如何吸引社会市场过剩流动性乖乖进入笼子里呢?
再看货币工具的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两个手段的使用似也有失调:过度使用准备金率,而利率手段力度过小,两者不对称。对市场过剩流动性必须有一个足以吸引其进入笼子里的资金价格即利率,才能使其乖乖进入笼子里。然后,再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将其在笼子里予以冻结,不让其被商业银行投放出去,冲击市场。因此,当务之急是央行必须尽快克服两者失衡严重状况,才能达到消除通胀货币基础的目的。
从本质上来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本身对股市没有直接影响,尤其在负利率情况下,更是如此。对股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预期上,即:市场通过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看到了货币政策越来越趋近的趋势。预期央行再次加息的时间不会很久。
因此,提醒投资者还是要注意投资风险。(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