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乐嘉春
作者系
经济学博士
尽管日本强震增加了今年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但似乎很难改变正在形成中的全球经济变化新格局——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将“由强转弱”、主要发达国家(除日本以外)的经济表现将开始“由弱转强”。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如何应对2011年全球经济变化新格局,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之所以这么判断,首先是因为今年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面临诸多因素约束。一是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不太严重,但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大都采取宽松经济政策来刺激内需增长,外需增长受益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转强,内外需较强增长,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强劲;二是在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强劲的同时,特别是去年一季度GDP增长较快,他们的通胀压力已逐渐显现。为抑制通胀压力,这些国家都开始收缩其宽松货币政策,加上去年GDP增长的基期效应,这些因素都暗示今年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呈稳步回落趋势,从去年第三季度GDP增长放缓中已预见到这一趋势。
其次是因为主要发达国家(除日本以外)的经济表现已呈现“由弱转强”的转向信号。一是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已出现明显回升趋势。其中,受欧债危机影响,去年一季度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欧元贬值却意外促进了欧元区国家(主要为德国)的出口增长,这些国家自去年第三季度开始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回升,预计2011年德国GDP 增长将达2.5%,也预示了欧元区经济复苏基础较为牢靠。同样,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据美联储最新发布的褐皮书报告称,主要受零售销售和制造业“稳定增长”的推动,全美各地区就业市场有所改善,预期2011年初美国经济将温和增长,今年全年经济将增长3.4%至3.9%;二是尽管当前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仍高企,但其通胀率并不高,为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与增长,他们在短期内仍可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加上去年GDP增长的基期效应,足以维持今年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和转强趋势。
面对今年全球经济变化的这一新特征,中国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做好准备,积极应对,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及遏制通胀压力的宏观调控目标。
首先,目前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了较为突出的通胀上升压力,据此有必要继续采取收缩性货币政策(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手段),稳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对部分大宗商品的较大需求,以此逐步控制通胀上涨压力。与此同时,还应当继续推进“有序、渐进”的人民币升值政策与策略,减少贸易顺差规模,降低贸易顺差产生外汇占款对挤占基础货币超量发行的较大影响,消除影响通胀上涨的货币基础。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通胀上涨压力,这是事关中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关键所在。
其次,还应当看到,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经济表现的趋势性转向正逐渐展开,这预示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稳步回落幅度并不会太大。因此,我们不要过于惧怕货币政策收缩对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相反需要警惕的是,要避免一旦经济增长放缓或通胀压力下降而马上采取放松收缩政策力度的不当选择,这将引致更为复杂的通胀压力和经济过热。
再次,要充分利用今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良好经济复苏势头,促进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事实上,治理通胀的收缩政策将抑制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在消费需求短期内很难爬升的情况下,促进进出口贸易增长,可以弥补因投资需求下降引起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意外下降。当然,也要避免由此可能引发贸易顺差规模扩大。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日本强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渐趋于明朗,特别是日本经济可能因此而得到一定提振,相信全球经济依然会朝着已经形成中的变化新格局——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 “由强转弱”、主要发达国家(日本除外)的经济增长将开始“由弱转强”的既定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