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能源前沿
  • 10:调查·产业
  • 11:专版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日本地震冲击制造业 食品建筑板块受追捧
  • 券商非现场营业部设立标准即将出炉
  • ■环球速递
  • 日本政府:强震最多损失25万亿
  • 天灾人祸
    谁更祸害市场?
  • 葡萄牙陷入财政“内讧” 最快本周求援
  •  
    2011年3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财经海外
    日本地震冲击制造业 食品建筑板块受追捧
    券商非现场营业部设立标准即将出炉
    ■环球速递
    日本政府:强震最多损失25万亿
    天灾人祸
    谁更祸害市场?
    葡萄牙陷入财政“内讧” 最快本周求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天灾人祸
    谁更祸害市场?
    2011-03-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与“3·11”日本大地震后第一周的慌乱和动荡相比,过去几天全球市场所发生的很多事件都传递出两个字:信心。尽管在一些人看来,日本大地震是足以撼动世界经济和市场稳定根基的大事件,但在经历了短暂的忙乱后,信心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球蔓延。

      体现信心最直接的当属股市,特别是遭受强震直接打击的日本。在上周前两个交易日暴跌16%之后,日本股市以很多人都未想到的速度企稳并显著收复失地。截至周二,日经指数已从低点累计反弹了12%。甚至连核泄漏事故的“祸首”东京电力公司的股价,也迅速走出低迷,两天涨了近40%。

      同样表现不俗的还有日本以外的其他股市,尽管日本的“核情”还不明朗,但美股过去几天连续大幅反弹,标普500指数三天涨了近4%,欧洲、亚太股市也连日走高。同样上涨的还有大宗商品等其他“风险资产”。

      市场上的唱好声也不绝于耳。巴菲特、默比乌斯都表示,地震给日本股市带来了买入良机;花旗等大行则在地震后纷纷号召投资人“抄底”。

      昭示信心的还来自火热的并购市场。就在本周,到访韩国的“股神”仍在叫嚷,要继续寻找“越大越好”的收购目标。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则斥资390亿美元,吃下德国电信旗下的移动业务,打造美国最大的移动电信巨头。这也是电信行业7年来的最大一笔交易。

      展示信心的还有政策当局。美国财政部在本周宣布,开始出售1420亿美元的房贷抵押支持证券,理由是这一在金融危机期间深受打击的市场已能够实现“自我供血”;而在欧洲,多位欧洲央行的高官近日都发出暗示,日本地震造成的经济不确定性,不会阻止央行在下个月就开始加息,等等。

      联想到两、三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哀鸿遍野的“非常规”反应,发生在日本强震之后的市场和官方反应显然太过“常规”,以至于让人很难把这次的大灾难归为一个重大的市场利空。

      而事实的情况似乎也是如此,尽管有一些经济学家惊呼:日本强震和核电事故可能拖累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从历史上看,几乎所有够得上“股灾”的市场巨震都不是天灾所致。如果真要追根溯源,那么“人祸”的杀伤力显然要更胜一筹。不管是1929年的美股暴跌,还是2000年的网络科技泡沫,抑或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直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无一例外都是如此。投机炒作、流动性泛滥、贪婪无度以及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的持续量变,最终酿成了危机和悲剧。

      反观地震、火山、飓风、洪水等大的自然灾难,尽管在短期内会给股市带来剧烈的挫跌,但在很短的时间之后,市场和经济会很快出现恢复,很少出现后遗症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的状况。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似乎经济学家们还没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从远古时代发展进化至今,人类一直扮演者地球主宰的角色,所以面对再大的自然灾难,人类也总能从容和乐观地应对。反倒是源自人类内部的矛盾和风险,往往让人猝不及防,乃至大乱阵脚。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不必对于日本的地震和核事故太过忧心忡忡,反倒是挥之不去的中东动荡和欧债危机,更值得投资人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