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路演回放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打新资金寻觅“避风港” 银行纷推高收益产品揽客
  • 结构性产品风向标:商品与利率受青睐
  • 避险需求加剧 诱发黄金创新高
  • 美元避险魅力减弱
    外部因素决定后期走势
  • 电话车险同质化明显
    投保先需识别认知误区
  •  
    2011年3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理财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理财一周
    打新资金寻觅“避风港” 银行纷推高收益产品揽客
    结构性产品风向标:商品与利率受青睐
    避险需求加剧 诱发黄金创新高
    美元避险魅力减弱
    外部因素决定后期走势
    电话车险同质化明显
    投保先需识别认知误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打新资金寻觅“避风港” 银行纷推高收益产品揽客
    2011-03-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陈俊岭 ○编辑 金苹苹

      “不打新了!新股都没什么涨幅,而且还容易破发!”近日,一位打新族对记者抱怨。一段时间来持续低迷的新股行情,迫使他撤出了此前一直热衷的“打新市场”。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近期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由于收益较高,成为众多打新闲置资金的首选。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金苹苹

      打新资金“转战”银行理财市场

      近期,市场走势不温不火,股指围绕着3000点反复跌宕。同时,新股破发的阴影也依然未能消除。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上市的新股中,有近三成新股上市首日即告破发。

      昔日“新股不败”的神话不再,如今打新不赚钱,甚至亏钱已成常态。昔日市场的“无风险”打新收益率正面临严峻挑战,投资者的打新热情也开始下降。

      东方财富网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网友表示将不再盲目申购新股,仅一成左右网友投票选择会继续打新。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选择打新的投资者属风险偏好较低的一类人,近期由于季末因素的影响,为了揽存,各家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相对而言风险较小,且收益有走高迹象。因此,部分打新资金出于保值增值需求,或可能暂时选择投资此类产品作为资金“避风港”。

      短期理财产品收益节节攀高

      自去年以来,央行连续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辅以三次加息,各家银行迫于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压力,纷纷调高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24日,记者在工商银行北京某网点了解到,该行将于下周一推出的一款30天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甚为可观。其中,投资金额为20万元至50万元的产品,其年化收益率为4%,投资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是4.2%。

      无独有偶,光大银行日前也调高了于3月23日和4月6日开放的阳光理财月月盈、双月盈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涨幅为0.4%-0.5%,最高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3.9%。此外,招商银行期限为29天的金卡专享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95%,超过此前其投资期限为90天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而民生银行日前推出的一款理财产品,其中9天产品(20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4.5%;14天产品(50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8%;7天产品(50万元起)年化收益率可达到6%。

      投资仍需权衡收益与风险

      当然,此前热衷打新的投资者,在将其资金撤回至银行理财产品之际,也需要在收益率与风险系数之间做出权衡,然后决定是否要进行相关投资。

      尽管年化收益率较高,但是相比打新的收益,部分投资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有点“鸡肋”——收益说不上很高,而且还需要等上不短的时间,其中的流动性风险也是部分打新投资者必须要关注的。

      不过,银行理财师也指出,对于那些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而言,很多银行都推出了针对那些投资金额较多的VIP客户的产品。这类产品相对而言收益率更高,而且银行为了招揽客户,也配合着推出了部分超短期理财产品,有些产品的投资期限甚至不足一周。故而建议投资者可以适当关注。据记者了解,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都推出了无固定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1.4%至1.6%之间,约是目前活期存款利率的4倍。该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新股申购等市场安全性较高的投资管理工具等,投资风险也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