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路演回放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日元·油价·利比亚危机
  • 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市场化应“提速”
  • 我国核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 促使老龄化转化为第二人口红利
  • 多重外部变数考验中国经济抗压力
  • 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前提
  •  
    2011年3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日元·油价·利比亚危机
    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市场化应“提速”
    我国核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促使老龄化转化为第二人口红利
    多重外部变数考验中国经济抗压力
    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前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促使老龄化转化为第二人口红利
    2011-03-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关注老龄产业(投资篇)

      ⊙左晓蕾

      

      依据“十二五”规划的新发展思路,未来五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从46%上升到超过51%,老龄产业将是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口。老龄产业因此可能迎来发展契机,成为很有挑战性的新兴产业,当然也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投资机会。

      民政部去年10月就拿出了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由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加大养老服务事业的开发,形成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三方协调发展的格局。今年2月,民政部成立了直属机构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政府职能。据悉,协会准备向全国倡议建立关注老人专项基金,这个基金将用于全国养老服务产业和养老服务平台的研究和研发,将针对开展老龄产业的产业链上各方面深入探讨。

      在发改委版的基本养老服务规划中,有一条引人注目:“大多数中等收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社会公益性强,是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拓展领域,需要政府主导,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老龄产业的发展新政,为所有类型的资金,包括私募基金的参与打开了大门。

      经初步测算,老龄产业发展对经济将有多方面贡献:第一,拉动就业。到2030年,3.5亿老龄人口,按照每60人需要3人护理的基本水平计算,拉动护理方面就业人员1750万,加上产业链上计算至少增加几千万就业机会;第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估计认为,2020年老龄产业消费将超过两万亿,占GDP的3%;2030年将超过8万亿,占GDP5%。对向消费增长为主的增长方式的转型,及其对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都产生积极影响;第三,按最低税率,每亿老龄人口个人所得税缴纳能力接近286亿元,3.5亿老龄人口个人所得税缴纳能力超过千亿,老龄产业链上各行业产生的税收就更高;第四,随着老年产业的发展,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将不断扩大,逐渐变成资本市场的主力。有计算认为,2030年养老基金可能占到资本市场市值30%;第五,老龄产业的发展,可以使人口老龄化转化为老龄人口红利,即第二人口红利——由老龄人口的就业能力、纳税能力、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组成的经济贡献率,以及其对调整产业结构、拉动消费和市场发展后劲,乃至社会和谐与文明的经济影响,构成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的人口红利。

      发达地区的一些民间资金已经先行。上海及其周边户籍人口近22%是老年人,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上海市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补贴,比如床位每月补贴100元。北京一家专门从事资产经营的公司,获得了央企主辅分离中的养老商机。他们利用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石花洞风景区一家央企下属的建筑物,把闲置十年的招待所、办公楼、车间、食堂等,经过装修改造成一个养老社区。这个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改造建设养老床位1000张,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起居、养生膳食、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的社区,有效利用了闲置多年的资产,妥善安置了辅业改制人员,仅一张床位的收入就达2万多元。这种利用辅业资产建立养老产业的模式被四川、武汉等省市复制,形成了一定规模。

      中国各地老龄化程度不同,区域性不同,人们对养老的需求也不同,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创造一个让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大连的养老超市、大连工人养老院与日本上村友好介护株式会社共办的“旅游养老”模式、重庆的“医(疗)养(老)结合”方式、宁波首家养老照护培训基地、海南异地养老等诸多细分形态都得到政策的支持,都表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可能再次率先开始产业化进程。最近泰康人寿成为被批准的第一家进军老龄产业的保险公司。

      老龄产业市场广阔,产业链很长,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一般社会化老龄产业的模式,都以房地产作为养老产业载体,投入养老服务产业市场是部分房地产企业很好的转型。社会化养老全面综合性服务模式将开拓诸多细分市场,老年疗养康复市场,生活服务市场,娱乐文化市场,旅游休闲市场等等。而每个市场又都有很长的产业链,都需要配套所有的相关服务,给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保健护理,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人员培训,等等,提供了发展机会。

      当然,国内收入水平存在差异,面对较低支付能力的消费群体,政府公共福利体系应更多关注“未富先老”的情况,提供不同层次的消费服务,开拓不同层次的老龄服务市场。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