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可以“造反”!
⊙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作为美国的央行,美联储在国内正面临“造反”。
最近,美国犹他州国会通过恢复金本位的法案,将金银定为法定货币,部分取代美元的作用。而其他几个州也在考虑出台类似立法。对美联储而言,如此的做法显然是对其权威发出赤裸裸的挑战。
从美联储的立场出发,当局近期似乎也注意到民间正在蔓延的不满情绪,并在采取一些前所未有的举措试图挽回民心。
上周,美联储出人意料地宣布,为了加强与公众的联系,该机构今后将每年举行四次例行新闻发布会,由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主持,以“进一步加强美联储货币政策沟通的清晰度和及时性”,增强政策透明度。
同样是为了显示透明度,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这场金融危机之后已先后两次接受了电视专题采访,详解央行政策措施,且在两次讲演后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不可否认,美联储付出了很大努力以提高央行决策的透明度。要知道,美联储成立近一百年来,还从来没有让主席出面来召开定期的新闻发布会。而美联储主席接受电视专访并接受记者提问,在历史上也非常罕见。
不过,笔者要说的是,美联储的出招并没有切中问题的关键。就透明度而言,美联储在传递货币政策方面,尽管没有像G7中的其他经济体那样看似透明公开,没有在每次议息后都召开记者招待会,但这并未严重妨碍美联储政策向市场的传递。
历史经验表明,在这轮金融危机之前,几乎每一次美联储议息前,市场的预期与最终的利率决策结果都惊人一致。美联储尽管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总会通过前一次的议息声明或是官员讲话等途径,及时地把政策变动的线索传递给金融市场。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特殊时期,美联储的大多数决策也都在市场预期之中。
之所以美国国内对于美联储的质疑和不满情绪升温,根本原因其实不在透明度,而在于其公信力日渐削弱。
盖洛普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2003年至2009年之间,认为美联储的工作“不错”或“优秀”的民众比例,从53%骤降至30%。彭博社去年的一项调查更是惊人发现,有16%的美国人希望完全废除美联储。
用西方媒体比较通俗的话来解读,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之后推行的“QE”(量化宽松)系列政策,为其所树的敌人要远远多于赢得的朋友。犹他州的立法者之所以要推动恢复金本位,根本原因在于,民众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深感担忧。
眼下,美联储显然已把提高政策透明度作为头号“形象工程”来抓。但恐怕当局更需要做的是,尽快厘清自身的政策目标和定位。投资人肯定已经注意到,后危机时代美联储内部对于未来政策走向的分歧显著增大,这其实反映出美联储本身政策定位的不清晰。试想,一个在内部都难以有效统一立场的央行,又如何能赢得市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