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邓聿文
作者系
《学习时报》副编审
“十二五”规划将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年均7%,比“十一五”预期目标低了0.5%,表明中国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借此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但是,实现这一目标是“知易行难”,因为目前中国仍然面临“经济再平衡”的调整压力。只有化解“经济再平衡”的诸多难题,中国才会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确实,在过去30年中,中国创造了年均9.8%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占全球比重约为9%。但也要看到,这一高增长是以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发展失衡为代价的。例如,内外需的严重失衡,导致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与外部需求。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私人投资的较快增长。另外,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和城乡发展失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及城市经济发展较快。
这一系列失衡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尽管经济发展较快,但居民收入却难以同步增长,导致中国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也难以启动。
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被称为“粗放式发展”,是靠牺牲资源和环境以及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取得的。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采用这种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还“情有可原”,因为当时中国是个“资本高度稀缺、技术高度落后”的国家,发展经济被视为最重要任务。这样,为了吸引外资和技术,不得不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与条件,包括压低资源、能源、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但是,当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是否还要片面追求GDP增长目标,经济增长是否还要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失衡为代价,这些问题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
尽管不少学者认为,鉴于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较为充足、制造业发达、科技水平提升及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未来20至30年中国经济仍可保持年均8%增长水平。例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期出席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时预测,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将以年均8%速度继续增长,2030年中国经济规模还将可能超过美国。
但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以粗放式增长方式来维持经济高增长所面临的较大困境。因为,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变,美国的消费大幅萎缩,导致“出口导向型”增长的中国经济突然失去外需的有力支撑。尽管随着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走出危机阴影,中国出口因对出口商品需求恢复增长而大幅增长,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今后依靠外需支撑经济增长是易波动的,也是难以为继的,如今年2月份又出现贸易逆差。同样,国际金融危机也使许多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复苏而推行保护主义,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不降反升”,这对依赖外需的出口企业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又促使中国推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试图通过启动内需来替代外需的意外下降,以期在外需不振情况下维持中国经济以8%甚至更高速度增长。但是,这种启动内需是靠扩大投资需求实现的,结果是恶化了内需中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产能过剩压力,很大程度上又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经济刺激计划还导致流动性泛滥,引致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出现泡沫。
上述分析显见,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经济面临“再平衡”的调整压力。确实,目前中国需要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而不是长期依赖贸易顺差增长。同时,还需要逐步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促使中国重新定位和思考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并把“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也就是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即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和长期问题关系;要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让社会个体公平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和成果;注重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友好的平衡等方面。
其实,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再平衡”,“经济再平衡”也有望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