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摘要
  •  
    2011年4月1日   按日期查找
    B83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 B83版:信息披露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摘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摘要
    2011-04-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B82版)

    — “两高”行业贷款。本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节能减排和限制“两高”行业的各项政策,按照“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的原则,重点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备规模优势和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优质企业,从严控制对钢铁、有色、水泥和焦炭等重点“两高”行业的贷款投放,加快退出竞争力不强、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企业。本行对“两高”行业的授信业务鼓励以物流融资方式开展。

    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

    继2009年第一批四家专营机构正式运行后,2010年,本行在上海、武汉等十家分行设立专营机构,目前专营分行范围已达到14家。通过专业化与集约化经营,本行小企业授信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

    — 优化授信流程。本行根据小企业客户特点,结合分行风险控制能力和专营机构建设情况,分别建立了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和非专营机构两套授信流程体系,在授信过程中更加重视非财务信息,同时通过差异化管理、全流程风险把控,实现了效率与风险兼顾。

    — 推广集群开发模式。本行加快推广集群开发模式,以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成熟工业园区、商品交易市场和供应链上下游的优质小企业为重点目标,通过集群模式,批量开发小企业客户,控制整体授信风险。

    — 注重信用增级平台的建设。本行加大信用增级平台建设,通过针对性较强的商业合作模式和营销策略,与多家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政府小企业扶持基金等机构合作,同时引导分行积极搭建信用合作平台。信用增级平台的建立对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缓释发挥了积极作用。

    — 加强风险监控与客户动态调整。本行建立了黑名单库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要求分行每年对辖内小企业客户群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明确退出客户名单,制定退出计划,通过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小企业客户结构。

    零售信贷风险管理

    2010年,结合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本行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强化风险控制,强调合规经营,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加强贷后管理,零售信贷体系不断完善、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 完善制度建设。本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监管要求,及时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确保合规经营、风险可控;完成分行个贷中心建设工作,积极加强零售信贷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建设。

    — 优化产品结构。本行积极探索和发展个人经营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丰富产品结构,扩大业务规模,减轻单一产品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隐患。

    — 加强贷后管理。本行进一步完善系统建设,进行贷后检查、系统监控,加强个人贷款业务的政策合规性和操作风险管理,定期通报全行个人贷款资产质量,加大对一年以上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不断强化对资产质量的管理。

    信用卡风险管理

    2010年,本行信用卡业务坚持“追求滤掉风险的真实收益”的风险管理理念,遵循“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信贷方针,以客户结构组合管理带动信贷结构优化,以不断创新的产品组合体系带动高端客户引入,通过建立健全风险资产约束机制,实现贷款规模有效扩大,贷款收益能力显著增长,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 提升营销能力。本行积极调整信用卡营销策略,初步实现销售模式战略转型,进一步强化数据库营销等低风险、低成本营销渠道建设,强化精细化客户销售能力。以存量客户经营为重点,推出新型信贷组合产品,增加优质客户贷款占比,提升优质客户信用卡交易活跃度。

    — 加快客户结构调整。本行以高端产品为依托,实现优质高端客户的大量引入,通过调整准入政策和额度政策,进一步提升中高端客户比例。严格限制高风险客户准入,逐步压缩高风险客户占比。

    — 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本行积极开发多种风险量化管理技术,通过有效风险量化识别工具,提升信用卡业务整体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完善分中心属地化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职能进行前置,迅速、高效应对风险事件,全面提升属地新客户审查质量、催收效能与反欺诈水平。

    — 强化不良贷款催收能力。本行以挖掘存量催收账户、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队伍与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不良资产的清收能力。

    资金业务风险管理

    本行资金资本业务年度授信政策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确定,总行资金资本市场部负责本行资金资本业务的日常营运和投资决策。根据风险管理独立性原则,总行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分别在资金资本业务的重要风险决策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职责。

    2010年,本行继续审慎开展有价证券投资业务,并向客户提供资金增值避险服务。

    — 人民币债券投资。2010年,国内人民币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本行遵循年度授信政策,积极调整结构,以行业内优质企业为重点信用投资对象,整体收益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 外币债券投资。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缓慢复苏,受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各主要外币债券市场均呈现宽幅波动。本行按照年初制定的风险管理指引,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了资产结构。

    — 资金增值避险服务。本行秉承风险严格控制原则,积极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和资金保值增值服务。在向客户提供资金保值增值服务时注重加强客户适用度分析,严格防范信用风险。

    贷款监测及贷后管理

    2010年,为有效应对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本行紧紧围绕“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化解风险、安全经营”的信贷管理理念,主要从夯实基础、提升管理、服务业务三个方面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 信贷管理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明显提升。本行持续强化对重点业务、行业、企业、客户的风险监控,推进和强化对零售信贷、贸易融资业务、信用卡业务、资金资本市场业务的风险监控和信息分析,风险预警工作的重点更加突出,风险监控更有针对性。

    — 信贷管理措施细致程度明显提升。本行根据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措施,强化对分行贷款回收工作的月度考评,确保了贷款本金和利息按时足额回收。

    — 信贷资产质量控制手段明显提升。本行强化信贷资产质量分析和指标考核,引导分行加强贷款分类和损失准备金计提管理;督导分行通过完善信贷资产分析等各种分析报告,提升统计分析能力;强化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控管理,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排查力度。

    — 信贷管理制度基础进一步夯实。本行先后制定下发了《中信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中信银行授信风险集中度指标管理办法(2010年版)》、《中信银行公司授信合同电子化管理办法》、《中信银行客户风险统计管理办法(2010年版)》等8项基础性制度,进一步夯实了信贷管理基础,确保信贷业务有章可依。

    — 信贷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明显提升。本行首次实现授信合同电子化打印,放款审核电子化程度显著提高。“天网”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系统和“天计”信贷管理统计系统成功上线,实现对客户结算账户资金双向监控,进一步加强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控能力。

    — 信贷合规建设明显提升。本行主动加强现场检查的覆盖面和检查频率,先后组织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票据业务、贷款分类质量等现场检查,对相关制度规范的落实、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贷款、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物流融资业务等进行风险排查,加大处罚力度,进一步促进全行各项业务合规经营。

    — 信贷管理工作深度和力度明显提升。提高放款审核能力和标准,贯彻新规要求,有效防范信贷操作风险;提高贷后检查和风险预警质量,有效化解和回收风险贷款;细化管理措施,确保到期贷款本息按时足额回收;强化质量分析和指标考核,推进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深化信贷检查和问题整改,提高合规风险文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行放款中心堵截风险67亿元;贷后管理成功回收正常类和关注类的风险贷款93亿元。

    为了便于更好的了解和评估本集团承担的信用风险,下文将依次描述本集团贷款分布情况,以及贷款质量情况和贷款损失准备情况。

    信用风险分析

    贷款分布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总额达12,642.4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1,985.96亿元人民币,增长18.64%。

    本集团不断优化信贷资产区域结构,各区域贷款协调增长。本集团贷款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及珠江三角洲。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对这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67.09%。2010年贷款增量较大的地区是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分别增加521.91亿元和434.79亿元人民币。2010年,本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适度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中西部地区贷款占比有所提高。

    按地区划分的贷款集中度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地区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环渤海地区(1)346,09827.38293,90727.58
    长江三角洲327,53425.91284,05526.66
    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174,51013.80145,22213.63
    中部地区159,53412.62133,00912.48
    西部地区143,23711.33113,49910.65
    东北地区41,2393.2634,9653.28
    中国境外72,0935.7060,9925.72
    贷款合计1,264,245100.001,065,649100.00

    注:包括总部。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地区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环渤海地区(1)345,03729.04293,05629.29
    长江三角洲325,67827.41282,13828.20
    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173,31814.59143,80714.37
    中部地区159,53413.43133,00913.30
    西部地区143,23712.06113,49911.35
    东北地区41,2393.4734,9653.49
    贷款合计1,188,043100.001,000,474100.00

    注:包括总部。

    按产品划分的贷款集中度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公司贷款(不含票据贴现)余额达9,922.7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1,696.37亿元人民币,增长20.62%;个人贷款余额达2,162.7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680.34亿元人民币,增长45.89%;票据贴现达556.9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减少390.75亿元人民币,下降41.23% 。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公司贷款992,27278.49822,63577.20
    个人贷款216,27417.11148,24013.91
    票据贴现55,6994.4094,7748.89
    贷款合计1,264,245100.001,065,649100.00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公司贷款933,18578.55773,55777.32
    个人贷款201,34616.95133,63713.36
    票据贴现53,5124.5093,2809.32
    贷款合计1,188,043100.001,000,474100.00

    个人贷款结构

    2010年,本集团稳健开展个人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住房按揭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长40.29%和37.90% 。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住房按揭贷款160,14974.05114,15677.01
    信用卡贷款19,5709.0514,1919.57
    其他36,55516.9019,89313.42
    个人贷款合计216,274100.00148,240100.00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住房按揭贷款149,85274.42103,66077.57
    信用卡贷款19,3429.6113,91810.41
    其他32,15215.9716,05912.02
    个人贷款合计201,346100.00133,637100.00

    按行业划分的贷款集中度

    2010年,由于经济复苏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本集团积极支持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制造、批发零售等重点行业。同时,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本集团加大对制造业细分及其管理力度,加强对产能过剩、潜在过剩及宏观调控影响较大行业的风险监控,有效控制行业风险。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公司贷款发放最多的前五大行业的贷款总额占公司贷款总额的比例为68.23%。从增量结构看,报告期内贷款增加最多的五个行业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开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分别比上年末增加498.18亿元人民币、430.70亿元人民币、261.21亿元人民币、221.77亿元人民币和102.44亿元人民币。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行业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制造业260,26426.23210,44625.5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4,73412.57102,55712.4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81,8698.2585,10610.34
    批发和零售业128,94212.9985,87210.44
    房地产开发业72,4337.3046,3125.6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81,2058.1974,6049.07
    租赁和商业服务48,4444.8849,9006.07
    建筑业44,7984.5134,5544.20
    公共及社会机构58,1635.8649,5606.02
    金融业6,2450.636,5510.80
    其他客户85,1758.5977,1739.38
    公司贷款合计992,272100.00822,635100.00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行业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制造业251,24926.92204,70626.4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2,14213.0999,82312.91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81,5618.7484,81910.96
    批发和零售业120,61612.9382,15910.62
    房地产开发业61,7806.6237,3204.8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81,1558.7074,6049.64
    租赁和商业服务48,2635.1749,8006.44
    建筑业44,6304.7834,3814.45
    公共及社会机构58,0876.2249,5606.41
    金融业2,5120.272,5830.33
    其他客户61,1906.5653,8026.96
    公司贷款合计933,185100.00773,557100.00

    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为积极应对不确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2010年本集团继续坚持“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的客户战略,加大对优质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注重通过抵押方式缓释风险,使得抵押贷款占比有所提高。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担保方式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信用贷款336,80626.64293,97427.59
    保证贷款306,51024.24233,09921.87
    抵押贷款434,65734.38335,34331.47
    质押贷款130,57310.33108,45910.18
    小计1,208,54695.59970,87591.11
    票据贴现55,6994.4194,7748.89
    贷款合计1,264,245100.001,065,649100.00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担保方式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信用贷款322,75827.17283,39428.33
    保证贷款286,57124.12216,31221.62
    抵押贷款399,42433.62301,49330.14
    质押贷款125,77810.59105,99510.59
    小计1,134,53195.50907,19490.68
    票据贴现53,5124.5093,2809.32
    贷款合计1,188,043100.001,000,474100.00

    公司贷款客户集中度

    本集团注意对公司贷款客户的集中风险控制。目前,本集团符合有关借款人集中度的适用监管要求。本集团将单一借款人定义为明确的法律实体,因此一名借款人可能是另一名借款人的关联方。

    本集团

    主要监管指标监管标准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105.215.062.92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5030.0134.7021.93

    注:(1)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 =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余额╱资本净额

    (2)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 =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合计余额╱资本净额

    (3)由于本集团2009年末资本净额已重述,因此上表内2009年末数据已重述。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行业2010年12月31日
    金额占贷款总额百分比(%)占监管资本 百分比(%)
    借款人A公共及社会机构8,1580.655.21 
    借款人B批发和零售业6,7330.534.30 
    借款人C公共及社会机构6,0000.473.83 
    借款人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4870.433.50 
    借款人E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610.403.23 
    借款人F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5000.282.23 
    借款人G公共及社会机构3,1880.252.04 
    借款人H其他客户3,0000.241.92 
    借款人I公共及社会机构3,0000.241.92 
    借款人J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8710.231.83 
    贷款合计46,9983.7230.01 

    本集团重点围绕扩大内需,坚持“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的客户战略,适度加大对大型优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优质大型客户的支持力度,本集团最大十家公司贷款客户的贷款余额合计为469.88亿元人民币,占贷款余额的3.72%。

    贷款质量分析

    本节以下部分重点分析本行贷款质量情况。

    贷款五级分类情况

    本行根据中国银监会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衡量及管理本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被视为不良贷款。

    2010年,本行持续加强贷款分类集中化管理,不断完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体制,在坚持“贷款回收的安全性”这一核心标准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各项因素,针对不同级别的贷款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

    本行坚持的贷款风险分类认定流程是业务部门执行贷后检查的结果,经过分行授信主办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分行信贷管理部门初步认定、分行风险主管审定和总行最终认定。本行对风险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贷款实施动态分类调整。

    2010年,本行继续与外部审计机构合作,共同完成了信贷质量和风险分类抽样(重点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检查工作,进一步巩固了贷款分类级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贷款分类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正常类1,244,47898.441,047,26598.28
    关注类11,2340.898,2270.77
    次级类2,3390.193,2350.30
    可疑类4,8700.385,2010.49
    损失类1,3240.101,7210.16
    贷款合计1,264,245100.001,065,649100.00
    正常贷款1,255,71299.331,055,49299.05
    不良贷款8,5330.6710,1570.95

    注: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实现“双下降”。其中,按照监管风险分类标准确认的不良贷款余额85.3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减少16.24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0.67%,较上年末下降0.28个百分点。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贷款分类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正常类1,170,49198.52983,97898.35
    关注类10,0660.857,4870.75
    次级类1,7030.142,4840.25
    可疑类4,4660.384,8690.49
    损失类1,3170.111,6560.16
    贷款合计1,188,043100.001,000,474100.00
    正常贷款1,180,55799.37991,46599.10
    不良贷款7,4860.639,0090.90

    注: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

    在2010年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本行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贷款监测及贷后管理,在保证贷款质量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实现了贷款规模18.75%的稳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正常类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865.13亿元人民币,增长18.95%,占比进一步提高至98.52%。关注类贷款占比较上年基本持平,余额比上年末增加25.79亿元人民币,主要是由于本行按照审慎原则,下调了个别贷款的级次,以督促分行尽早采取措施,化解潜在风险。本行不良贷款率为0.63%,较年初下降0.27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不良贷款余额74.86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减少15.23亿元人民币,显示了本行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

    2010年,本行主要通过催收、法律诉讼、仲裁、重组等常规手段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共计消化不良贷款29.9亿元人民币。

    贷款迁徙情况

    下表列示了所示期间本行贷款五级分类迁徙情况。

    本行

    项目2010年

    12月31日

    2009年

    12月31日

    2008年

    12月31日

    正常类迁徙率(%)0.830.531.42
    关注类迁徙率(%)5.096.716.94
    次级类迁徙率(%)28.6518.1639.03
    可疑类迁徙率(%)7.325.3519.28
    正常贷款迁徙至不良贷款迁徙率(%)0.100.320.36

    2010年,本行正常贷款迁徙到不良贷款的迁徙率较2009年末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本行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信贷结构调整,积极推行退出机制,加强贷款回收管理,前移风险化解关口,有效控制了贷款风险持续恶化,降低了向下迁徙的可能性。

    逾期贷款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即期贷款1,253,66699.161,054,84498.99
    贷款逾期(1):    
    1–90天3,1850.252,8440.26
    91–180天5820.055980.06
    181天或以上6,8120.547,3630.69
    小计10,5790.8410,8051.01
    贷款合计1,264,245100.001,065,649100.00
    逾期91天或以上的贷款7,3940.597,9610.75
    重组贷款(2)6,9260.554,1460.39

    注:(1)逾期贷款是指本金或利息已逾期一天或以上的贷款。

    (2)重组贷款是指原已逾期或降级但对金额、期限等条件重新组织安排的贷款。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即期贷款1,179,01799.24990,87599.04
    贷款逾期(1):    
    1–90天2,5950.222,1400.21
    91–180天5330.045770.06
    181天或以上5,8980.506,8820.69
    小计9,0260.769,5990.96
    贷款合计1,188,043100.001,000,474100.00
    逾期91天或以上的贷款6,4310.547,4590.75
    重组贷款(2)6,2780.533,5770.36

    注:(1)逾期贷款是指本金或利息已逾期一天或以上的贷款。

    (2)重组贷款是指原已逾期或降级但对金额、期限等条件重新组织安排的贷款。

    2010年,本行切实落实“早发现、早行动、早化解”的风险化解工作,通过管理系统手段,继续强化贷款逾期本金和利息监控,每月监控通报各分行贷款本金和利息逾期情况,督促分行加快逾期贷款的回收,收到良好效果。截至报告期末,逾期贷款余额和占比较2009年有所下降,其中,逾期91天或以上的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减少10.28亿元人民币。

    按客户类型划分的不良贷款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不良率(%)余额占比(%)不良率(%)
    公司贷款7,72790.550.789,00088.611.09
    个人贷款8069.450.371,11911.020.75
    票据贴现---380.370.04
    不良贷款合计8,533100.000.6710,157100.000.95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不良率(%)余额占比(%)不良率(%)
    公司贷款6,70189.510.727,90487.741.02
    个人贷款78510.490.391,06711.840.80
    票据贴现---380.420.04
    不良贷款合计7,486100.000.639,009100.000.90

    本行公司贷款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前提下,规模稳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贷款不良余额下降12.03亿元人民币,不良率下降0.30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不良余额下降2.82亿元人民币,不良率下降0.41个百分点。

    个人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不良率(%)余额占比(%)不良率(%)
    信用卡贷款43153.472.2068260.954.81
    住房按揭贷款17721.960.1117815.910.16
    其他19824.570.5425923.141.30
    个人不良贷款合计806100.000.371,119100.000.75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余额占比(%)不良率(%)余额占比(%)不良率(%)
    信用卡贷款43054.782.2267963.644.88
    住房按揭贷款16521.020.1117716.590.17
    其他19024.200.5921119.771.31
    个人不良贷款合计785100.000.391,067100.000.80

    2010年,本行通过收紧授信政策、加强销售渠道风险管控能力、完善审批流程、不良资产核销(全年核销信用卡不良贷款4.33亿元人民币)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了信用卡贷款质量。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减少2.49亿元人民币,住房按揭和其他贷款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其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均有所下降。

    按地理区域划分的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地区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金额占比(%)不良率(%)金额占比(%)不良率(%)
    环渤海地区(1)2,36227.680.683,23731.871.10
    长江三角洲1,95022.850.602,26422.290.80
    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1,58318.550.911,33113.100.92
    中部地区4795.620.307036.930.53
    西部地区5316.220.377157.040.63
    东北地区6517.631.588338.202.38
    境外97711.451.361,07410.571.76
    不良贷款合计8,533100.000.6710,157100.000.95

    注:包括总部。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地区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金额占比(%)不良率(%)金额占比(%)不良率(%)
    环渤海地区(1)2,36231.550.683,23735.931.10
    长江三角洲1,92625.730.592,23724.830.79
    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1,53720.530.891,28414.250.89
    中部地区4796.400.307037.800.53
    西部地区5317.090.377157.940.63
    东北地区6518.701.588339.252.38
    不良贷款合计7,486100.000.639,009100.000.90

    注:包括总部。

    本行贷款整体质量保持稳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地区的贷款质量未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严重影响,该地区不良贷款率仅为0.89%,与上年末持平;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中部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分别减少了8.75亿元人民币、3.11亿元人民币和2.24亿元人民币,显示了本行信贷管理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环境。

    按行业划分的公司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行业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金额占比(%)不良率(%)金额占比(%)不良率(%)
    制造业3,07639.811.183,95243.911.8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71.260.081001.110.1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192.830.273473.860.41
    批发和零售业1,36917.721.061,27514.171.48
    房地产开发业1,10314.271.521,11412.382.41
    租赁和商业服务3234.180.673453.830.6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0.190.02430.480.06
    建筑业760.980.171641.820.47
    金融业640.831.021381.532.11
    公共及社会机构
    其他客户1,38517.931.631,52216.911.97
    公司不良贷款合计7,727100.000.789,000100.001.09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行业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
    金额占比

    (%)

    不良率(%)金额占比

    (%)

    不良率(%)
    制造业2,94143.891.173,86648.911.8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61.430.081001.270.1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193.270.273374.260.40
    批发和零售业1,33219.881.101,19515.121.46
    房地产开发业1,05715.771.711,02412.962.74
    租赁和商业服务3234.820.673454.360.6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0.220.02430.540.06
    建筑业761.130.171642.070.48
    金融业640.962.551381.755.34
    公共及社会机构
    其他客户5788.630.946928.761.29
    公司不良贷款合计6,701100.000.727,904100.001.02

    本行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坚持“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的授信政策,各行业贷款质量保持稳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金融业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分别减少9.25亿元人民币、1.18亿元人民币、0.88亿元人民币和0.74亿元人民币,不良率比上年末分别下降0.72、0.13、0.31和2.79个百分点。

    贷款损失准备分析

    贷款损失准备的变化

    本集团按照审慎、真实的原则,及时、足额地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两部分,即按单项方式评估的准备和按组合方式评估的准备。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截至2010年

    12月31日

    截至2009年

    12月31日

    期初余额15,17014,000
    本年计提(1)4,2382,446
    折现回拨(2)-133-126
    转出(3)-93-2
    核销-1,105-1,326
    收回以前年度已核销贷款及垫款142178
    期末余额18,21915,170

    注:(1)等于在本集团合并损益表中确认为本集团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净额。

    (2)等于已减值贷款现值经过一段时间后的增加金额,本集团确认为利息收入。

    (3)包括贷款转为抵债资产而释放的贷款损失准备。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损失准备余额由上年末的151.70亿元人民币上升至182.19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加30.49亿元人民币,其中全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42.38亿元人民币,主要是由贷款投放引起的。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对不良贷款余额即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对贷款总额的比率分别为213.51%和1.44%。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截至2010年

    12月31日

    截至2009年

    12月31日

    期初余额14,62013,572
    本年计提(1)4,0651,955
    折现回拨(2)-125-125
    转出(3)-74-
    核销-950-884
    收回以前年度已核销贷款及垫款124102
    期末余额17,66014,620

    注:(1)等于在本行合并损益表中确认为本行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净额。

    (2)等于已减值贷款现值经过一段时间后的增加金额,本行确认为利息收入。

    (3)包括贷款转为抵债资产而释放的贷款损失准备。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76.6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30.40亿元人民币,全年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净额为40.65亿元人民币,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对不良贷款余额即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对贷款总额的比率分别为235.91%和1.49%,拨备覆盖率比上年末增加73.63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增长主要是受贷款规模增长的带动,与此同时,不良贷款余额维持较低水平,致使拨备覆盖率较年初提高,风险抵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等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本行建立了涵盖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各环节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准入审批和限额管理方式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将潜在的市场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最大化。

    本行总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市场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流程,审批市场风险准入和限额结构。计划财务部作为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业务部门负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政策、流程,确保市场风险水平控制在总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设定的额度内。

    2010年,本行继续推进市场风险管理体制的优化完善,健全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市场风险主动管理和独立监控,不断丰富市场风险报告体系,市场风险管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3.4 利率风险管理

    本行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利率重新定价期限错配对收益的影响,以及市场利率变动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影响。本行主要通过掉期、远期等衍生产品交易对资产负债表及资金资本市场业务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对于资产负债表的利率风险,本行主要通过缺口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估。根据缺口现状,调整贷款利率重定价周期,优化公司类存款的期限结构,从而有效控制重定价风险。

    对于资金资本市场业务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本行采用久期分析、敏感度分析、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计量和控制,并设定利率敏感度、久期、敞口等风险限额。本行依托先进的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和独立的内控中台,对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管理和报告。

    利率风险分析

    2010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随着监管机构不断加大信贷规模调控力度、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第四季度两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一系列偏紧货币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人民币市场利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是6月、9月和12月份,市场流动性有所趋紧,货币市场利率出现阶段性的快速上扬势头。

    考虑利率变动对收益的影响,本行结合信贷规模调控因素和市场流动性变动情况,适时提出“以价补量”策略,在有效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利率考核力度、强化利率定价管理等措施,切实提高信贷资产的利率水平,有效缩短贷款重定价周期,实现本行效益最大化。截至报告期末,利率缺口情况如下: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不计息3个月内3个月至1年1年至5年5年以上
    总资产36,3321,554,348384,57588,88217,177
    总负债36,5221,503,008330,86659,75726,623
    资产负债缺口(190)51,34053,70929,125(9,446)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不计息3个月内3个月至1年1年至5年5年以上
    总资产39,5171,449,693373,25486,18017,173
    总负债31,0871,414,014322,64551,68026,801
    资产负债缺口8,43035,67950,60934,500(9,628)

    3.3.5 汇率风险管理

    本行汇率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内外资产及负债币种错配和外汇交易所导致的货币头寸错配。

    本行主要通过外汇敞口分析来衡量汇率风险的大小。本行外汇敞口由结构性敞口和交易性敞口组成。结构性敞口主要来自外币资本金和外币利润等经营上难以避免的外汇头寸。交易性敞口主要来自外汇交易业务所形成的外汇敞口。本行外汇敞口主要为结构性敞口。

    对外币资本金等结构性敞口的汇率风险,本行主要通过提高外币资金运用水平,对外币资本金保值增值等方式弥补汇兑损失。

    对外汇交易业务敞口的汇率风险,本行由总行资金资本市场部对交易性外汇敞口进行集中管理,所有分行外汇头寸都需要与总行背对背平盘。总行资金资本市场部通过在市场上平盘或套期保值等方式,将汇率风险敞口控制在市场风险委员会设定的限额之内。

    汇率风险分析

    本行汇率风险主要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6月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有所加大,全年升值幅度约3%。2011年,预计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热钱流入以及全球经济失衡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被动升值压力不断增加,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进一步升值,同时汇率双向波动和短期大幅波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带来外币资产缩水和账面汇兑损失等风险,若汇率剧烈波动,还可能造成汇率风险的放大。

    本行密切关注外部市场变化和内部资金形势,灵活调整内部资金利率,在保持外币存贷款业务统一协调发展的同时控制汇率风险,对于外汇交易业务的汇率风险,本行持续加强对全行外汇敞口头寸的管理,合理控制总体风险敞口,并将汇率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截至报告期末,外汇敞口情况如下: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美元港币其他合计
    表内净头寸35,020194(10,276)24,938
    表外净头寸(35,463)13,92810,953(10,582)
    合计(443)14,12267714,356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美元港币其他合计
    表内净头寸20,626(4,096)(4,484)12,046
    表外净头寸(23,762)4,2364,710(14,816)
    合计(3,136)140226(2,770)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本行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获取资金,以满足客户提取到期负债及资产业务增长等需求的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以及客户提前或集中提款,为贷款、交易、投资等提供资金等经营活动。

    3.3.6 流动性风险管理

    本行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遵循既定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及时履行本行支付义务,满足业务需要。本行采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流动性风险集中管理模式。总行司库作为全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者,通过辖内资金往来为分行提供流动性资金,通过货币市场、公开市场操作、转贴现等工具平补资金缺口,运用盈余资金。分行司库部门接受总行指导,在授权范围内负责所辖分支机构的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风险分析

    2010年,央行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有所不同。2010年,央行六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4月份开始恢复三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并从年初开始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同时,受外汇占款增加、新股和可转债申购、金融机构存款波动等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起伏变化较大,多次出现阶段性紧张情况。导致流动性频繁变化的直接原因和特点各不相同,这对商业银行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和手段。

    2010年,本行继续践行流动性三级备付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合理安排资产工具和期限结构,动态管理流动性资产组合,保持公开市场、货币市场等融资渠道的畅通;本行加强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完善流动性管理预案,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稳步增强。2010年,根据实际情况,本行在充分运用标准化资金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将非标准化资金业务作为流动性组合的重点配置产品,在流动性风险可控,信贷等其他各项业务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流动性资产组合效益的增长,收效显著。此外,2010年,根据监管机构要求,本行启动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达标工作,进一步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并完成了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立项和开发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2010年,本行继续通过期限缺口分析来识别、计量和监控流动性缺口。截至报告期末,本行3个月内流动性缺口为负,其余期限为正。本行活期存款和即期偿还的定期存款占比较高,造成该期限档次呈现负缺口。本行流动性缺口状况如下:

    本集团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即期偿还3个月内3个月至1年1至5年5年以上无期限合计
    (953,284)44,710237,583351,026227,275217,228124,538

    本行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即期偿还3个月内3个月至1年1至5年5年以上无期限合计
    (937,903)74,335222,781327,503211,106221,768119,590

    3.3. 7 操作风险管理与反洗钱

    操作风险管理

    2010年,本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稳步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 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框架。本行制定了《中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确立操作风险管理总体原则,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总行以及分支机构不同层级的职责。

    — 搭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本行按照“集约化管理、增强效能、资源节约与共享”的原则,在整合合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明确了相关职能以及相应人员配置要求,建立专职、兼职操作风险管理队伍。

    — 启动操作风险管理项目。本行通过持续开展内控流程梳理,设计开发风险管理工具,搭建动态的信息交互平台,规范基层员工的日常操作与管理行为,逐步形成适合本行实际情况的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 开发风险管控系统。本行先后推出会计监控、信贷管理等多个系统,对会计管理、支付结算、授信业务的潜在操作风险进行有效识别、预警和应对处理,逐步实现“定量监测、定向预警”的风险管理技术。

    反洗钱

    2010年,本行根据《反洗钱法》和人民银行有关法规规定,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扎实开展反洗钱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 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以及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管理等反洗钱制度,切实做好客户尽职调查、风险等级管理等基础工作,有效防范洗钱风险。

    — 认真落实反洗钱监测、判断、记录、分析和报告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切实做好大额、可疑支付交易信息的上报工作,密切注意有可疑支付交易的资金流向和用途。

    — 持续优化反洗钱系统,认真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第三方存管交易及对手信息填报等要求,并定期对系统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努力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 加大反洗钱培训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对反洗钱内控制度以及监管部门下发的相关规定进行培训,进一步增强员工反洗钱工作意识,提高员工反洗钱工作的履职能力。

    3.4 前景展望

    3.4.1 经营环境展望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展态势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仍将缓慢曲折。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居民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虽然增长较快,但也无法完全摆脱发达国家复苏放缓以及日本9级大地震和海啸的负面影响。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不平衡,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汇率以及石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全球通货膨胀风险依然较大。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正在进一步积聚,成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大隐患。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日趋差异化,各国政策协调难度逐渐增大,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更为显著,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关系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城镇化、战略新兴产业、社会保障、民间投资、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将进一步巩固,全年增长9%左右。但是,受全球经济复苏放慢的制约,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未全面恢复,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不断抬升,外贸出口增长势头可能出现反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潜在风险并未消除,国内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因素。2011年宏观调控将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积极,货币政策转向稳健。预计年内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将频繁使用,人民币升值步伐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特点也将更加明显。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国内银行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大型国有银行综合竞争实力日益增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扩张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银行高端领域竞争优势逐步显现。未来几年,围绕巴塞尔资本协议Ⅱ和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同步实施,银监会将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的要求,资本约束问题将是国内银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此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存贷比限制、信贷规模控制等因素,也对国内银行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需求变化

    一是伴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化,市场需求结构不断调整,住房、汽车、家电以及其他消费品将为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带来广阔市场。同时,居民收入的提高,富裕阶层的崛起,居民消费和投资意识与国际接轨等,也使信用卡消费、个人信贷、出国金融、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等金融业务进入高速增长通道。

    二是国家将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重点培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致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和客户结构的动态优化。

    三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国内企业的跨境贸易和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愈加迫切。这些变化要求银行搭建本外币业务结合的服务体系,具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产品和定价,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境内外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四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转变。“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发展沿海及东部城市群,延伸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城镇化。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东部重转型升级、中部重产业转移、西部重基础建设和能源开发;区域发展不再局限于经济发展,而是更多地以主体功能区来体现,这将对银行资源配置和机构网点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3.4.2 2011年本行经营计划和发展思路

    经营计划

    2011年,本行计划新增各项存款折合人民币3000亿元左右。

    发展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银行监管规则的变革,继续深化本行“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本行将以“转型、提升、发展”作为工作指导思想,加快战略调整步伐,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本行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继续走在同业前列。2011年本行将重点推进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提高风险资本回报率指标权重,增加存贷款定价、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零售收入占比等考核指标,引导分行更加关注资本消耗,推动净息差提升,加快结构调整;根据分行实际情况分配基础信贷规模,专项信贷额度定向投放战略新兴业务及新建行,强化对战略客户、重点产品、重点行业的政策倾斜,费用安排重点支持有利于形成高风险资本收益的战略业务和主线业务。

    二是强化专业经营、巩固对公优势。着力优化对公业务发展模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完善“两级管理、三级营销”的营销组织体系;大力推进现金管理、电子银行、供应链金融、国际业务、资金资本业务等五个专业化营销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双优双主”的客户策略,不断提高对战略客户、机构客户和金融同业客户的服务能力和互动水平。对公业务要继续保持既有优势,同时有效提高定价水平和客户贡献度,加快推进新兴业务的发展。

    三是深化零售战略,突出效益发展。通过强化盈利考核,提高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网点柜面、专业队伍和营销费用的运营效率,积极贯彻以盈利为导向的零售发展思路;从不同客户层面强化零售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加大交叉营销和客户经营力度,积极拓展储蓄渠道;继续深入完善个人信贷风控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电子银行体系,全面提升对服务的支持保障作用。

    四是发展中间业务,推动战略转型。进一步强化中间业务目标考核,发挥总行中间业务委员会的推动作用,保持中间业务的投入力度;完善中间业务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中间业务核算和定价机制建设,以及分行对中间业务产品的整合能力;强化对公“线对点”、零售“面对点”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五是严格风险管理,支持业务转型。在保持全行统一信贷政策权威性的同时,也要充分反映地区、行业、客户、产品的差异化特点;保持审慎的风险管理基调,加强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管理,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强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管理,力争年底实施新巴塞尔协议。

    六是完善内控机制,深化合规管理。稳步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项目,完成分行试点和系统开发;强化联动协调检查机制,不断完善在线检查和非现场审计系统,形成与业务发展相契合的内控监督体系;继续深化合规文化建设,通过实施违规积分管理等量化考核方法,形成全员参与共建的合规文化氛围。

    七是加强后台保障,夯实发展基础。围绕核心系统改造,重构会计科目体系,以参数化管理实现新业务的快速定制,强化信息系统保障能力;深化全行整体联动,充分发挥与信银国际、BBVA共同搭建的国际化平台和中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作用,强化协同作战能力;进一步强化员工队伍的综合竞争能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人人创先争优,奋发有为的优秀商业银行。

    3.5 社会责任管理

    2010年,本行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设最受尊重企业”的愿景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按照监管单位的具体要求,切实履行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本行以“坚持信贷环保合规、建设绿色信贷银行”为长期经营发展战略,适时加入赤道原则,塑造绿色银行;坚持和谐发展,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推动员工帮助计划,塑造人文银行;坚持回报社会,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扶贫、教育、环保、救灾等项目,塑造爱心银行;坚持“诚信经营,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细化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涵,切实保障客户财产安全,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构建合规文化,塑造诚信银行;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的前列,塑造价值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卓越的品牌,通过在产品服务、业务开拓、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诚信、稳健、亲和、卓越的品牌形象,塑造品牌银行。

    2010年,本行进一步强化了全行社会责任管理机构,明确了全行社会责任管理责任人,加大了对全行社会责任管理责任人的专业培训力度,以及对全行分支机构相关对口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向着建设中信银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本行积极开展与国家、政府和机构、股东、员工、供应链、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互动,主动了解各方期望、完善沟通方式、回应各种意见、优化绩效表现,并不断探索本行与“对本行产生影响及被本行影响的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及间接途径,促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3.5.1 环境保护

    本行关注自然气候资源的不断变化,并注意到由于自然资源的更变而引发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于本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监测这些问题对本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

    电子银行:2010年,本行继续坚持“提高科技替代率”的个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体验为目标,促发展、强管理、调结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业绩优异。本行优化短信平台,从用卡安全、还款方式、用卡方法等方面加强对客户用卡知识的引导。

    自然资源耗用:2010年全行市政用电的耗用量为10,550万度,比上年减少使用280.1万度,降幅2.59%;全行市政用水的耗用量131.6万吨,比上年增加使用18.6万吨,增幅16.46%,比上年下降1.25个百分点;全行A4纸使用数量共计187,927包,比上年减少3,611包,降幅1.89%; 全行公务车用油的采购量为157.1万升,比上年增加使用量3.2万升,增幅2.08%,比上年下降2.52个百分点。

    严格限制“两高”行业:本行严格限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授信:本行坚持“控制总量、有保有压、择优限劣、有进有退”原则,授信以“优质企业为主、流动资金为主、物流融资为主”,重点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工艺和有产品市场的信贷需求;严格限制该类行业的新增项目贷款,严格限制对产能落后、竞争力不强、产品需求不足的企业授信。本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授信业务实行总行核准制。鼓励分行以风险相对较低的物流融资方式开展产能过剩行业授信业务,并在业务中严格控制操作风险,积极防范市场风险。

    环保一票否决制:为贯彻执行节能减排工作要求,提高环保标准,推进绿色信贷。本行从2009年对“两高”行业的授信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并提高产能及技术准入标准。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严格对授信项目的环保合规性审查,坚持做到四个“不贷”:一是对未通过环评部门审批的项目不贷;二是对限制类的新建项目和淘汰类项目不贷;三是对“区域限批”地区的项目不贷;四是对存在环保违法问题的企业和项目不贷。

    碳排放交易:为规范二氧化碳减排量等环境权益跨境交易所涉收付款业务,报告期内本行向辖内分支机构转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办理二氧化碳减排量等环境权益交易有关外汇业务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通知》有关精神和要求,根据环境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林权交易所等境内机构的需求,认真审核相关碳排放交易材料,快速办理有关结售汇业务,积极促进二氧化碳减排量等环境权益跨境交易便利化、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3.5.2 公益事业

    2010年,本行以“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名义对社会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和其他捐赠总额为现金17,669,942元人民币,本行员工以个人名义对社会捐款总额为现金10,582,224元人民币。

    “中国银行业公众教育服务日”活动:为配合银监会开展“公众教育服务日”活动,通过长达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全行500多个网点,近6000名员工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总行印制物料140多万册,投入330多万广告资源。各分行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自选主题宣教活动。本行选取了个人贷款、个人理财、出国金融、借记卡、信用卡、个人网银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为主题进行宣传教育,加强了金融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活动内容包括:宣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作用、功能,消除社会公众误解;讲解银行业的主要产品、服务和主要风险点,以及如何防范社会上假借金融机构名义进行的犯罪活动,提醒公众远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侵害等违法行为。本行调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标版、国航飞机座椅枕片等优质广告资源,购买主流平面媒体广告资源,全力做好公众教育服务日的宣传活动。

    “七彩华龄卡”:本行发行的中国首张老年人专属银行卡——“七彩华龄卡”卡面设计寓意丰厚,精美时尚。无垠绿野上,一棵硕大绚丽的七彩心形树迎风起舞,寓示老年人生命如树,根植沃土,奉献社会;又寓意老年人七彩华龄,夕阳灿烂,整个卡面代表着本行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爱心,生命之树还有着为天下老年人祈福的深情厚意。 “七彩华龄卡”用“爱”串起了“情”的主线,通过免费理财大讲堂、时尚之星电视大赛等公益活动,为老年人送上最适合的理财观念和现代时尚的金融服务体验,搭建起了展示老年人多姿多彩晚年生活的大舞台,获得了公益与效益的双赢,成为中国老龄化社会中,创新金融服务,掘金“银发经济潮”的成功探路者。

    “山花”网球公益项目:2010年,本行向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中华网球协会少年网球专项基金”捐款100万元,用于资助由中国网球协会与“中华网球协会少年网球专项基金”共同设立的“中国网球协会少年网球实验班”的学员。“中国网球协会少年网球实验班”学员均来自我国云南西部的贫困山区,由具有优秀身体素质和智慧的少数民族女孩组成。一年来,本行以培养有文化素养、专业实力、能够冲击世界网坛的球员为目标,帮助实验班学员完成学业和专业网球训练,并通过资助观摩国内国际网球比赛,为学员开阔眼界、广泛交流提供支持,助山区少年实现心中梦想。截至报告期末,“中国网球协会少年网球实验班”学员训练表现良好,在国内各项青少年网球赛事中表现出了优秀的网球技术,并获得了良好的比赛成绩。

    第四节 股份变动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

    4.1 股份变动情况表

    单位:股

     变动前变动增减(+,–)变动后
     数量比例(%)发行新股送股公积金转股其他小计数量比例(%)
    有限售条件股份:25,832,372,20066.18   -23,694,192,997-23,694,192,9972,138,179,2035.48
    1.国家持股0      0 
    2.国有法人股24,329,608,91962.33   -24,115,773,578-24,115,773,578213,835,3410.55
    3.其他内资持股0      0 
    其中:境内非国有法人持股0      0 
       境内自然人持股0      0 
    4.外资持股1,502,763,2813.85   421,580,581421,580,5811,924,343,8624.93
    其中:境外法人持股1,502,763,2813.85   421,580,581421,580,5811,924,343,8624.93
    境外自然人持股0      0 
    无限售条件股份13,200,971,85433.82   23,694,192,99723,694,192,99736,895,164,85194.52
    1.人民币普通股2,301,932,6545.90   24,115,773,57824,115,773,57826,417,706,23267.68
    2.境内上市的外资股0      0 
    3.境外上市的外资股10,899,039,20027.92   -421,580,581-421,580,58110,477,458,61926.84
    4.其他0      0 
    股份总数39,033,344,054100.00     39,033,344,054100.00

    4.2 限售股份变动表

    股东名称年初限售股数本年解除限售股数本年增加限售股数年末限售股数限售条件解除限售日期
    中信集团24,115,773,57824,115,773,578

    注(1)

    00
    BBVA1,502,763,2811,502,763,281

    注(2)

    1,924,343,8621,924,343,862注(3)2013.04.02
    社保基金213,835,341213,835,341注(4)2013.04.28
    合计25,832,372,20025,618,536,8591,924,343,8622,138,179,203

    (下转B8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