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信息披露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理财一周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加息通道下 “随息而动”巧理财
  • 罗杰斯:
    黄金有望上攀2000美元
  • 调控效果显现 输入型通胀压力或减
  • 欧洲央行打开紧缩大门 利差交易或卷土重来
  • 加息周期巧选保险 万能险利率遇上调压力
  •  
    2011年4月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理财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理财一周
    加息通道下 “随息而动”巧理财
    罗杰斯:
    黄金有望上攀2000美元
    调控效果显现 输入型通胀压力或减
    欧洲央行打开紧缩大门 利差交易或卷土重来
    加息周期巧选保险 万能险利率遇上调压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加息周期巧选保险 万能险利率遇上调压力
    2011-04-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自本周央行宣布再次加息后,一些保险产品由于收益率相形失色,被消费者视为“鸡肋”。“身处加息周期,我此前买的保险产品还划不划算?这时候要不要退保或者换成其他保险产品?”一些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银行、邮局窗口,前去咨询的投保者明显比往常多了。

      加息周期,如何巧选保险?理财师的建议是,可以考虑购买“顺息而变”的保险产品,如万能险、分红险等。不过,细心的投保人或许已经发现,万能险结算利率的调整频率远不及加息频率,万能险年化收益率也PK不过5年期存款利率。

      由此,不少投保人产生了一个疑问:靠购买保险产品来抵御通胀的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万能险PK五年期定存

      就在央行宣布加息前一周,中国平安发布了3月万能险利率公告,将个人及银保万能险年化利率均下调0.125%,从2月的4%下调至3.875%。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平安,大部分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均低于5%,在4%上下徘徊。

      万能险结算利率的直接参照物是5年期定期存款,而本次加息后,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了5.25%。显而易见,绝大部分万能险产品在收益率上没有跑赢5年期定期存款。并且在加息后预期结算利率提高的前提下,有些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不升反降。

      对于结算利率为何不升反降,中国平安的答复是:这次万能险结算利率的调整属于正常的短期波动。央行加息后,市场结算利率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升,公司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结算利率进行调整。

      跑不过5年期定存,是否意味着万能险就不具备了投资价值?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由于加息预期依然强烈,因此目前万能险收益仍处于上升通道,预计大部分万能险结算利率将会出现一定比例上调。更关键的是,万能险兼有保障和投资功能,随着保险客户的逐步成熟,这些特点也越来越受到投保人的理解和认同,因此短期的利率变化影响不大。

      事实上,短期内跑输5年期定存并不说明万能险就丧失了投资价值。万能险是一种适合长期的投资品种,必须在有稳定持续收入且拥有富余闲置资金的前提下,对收益回报做好中长期准备,长期持有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如果就因为短期收益不理想而选择退保的话,会严重影响保护的投资收益,并不见得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相比之下,加息后分红险产品的优势突显。事实上,保险公司分红险产品除了固定收益外还有分红收益,大量资金用于协议存款的投资方式决定了,加息后将使得分红险分红水平“水涨船高”。

      普通寿险是留是退

      按照理财师的建议,加息对保险产品的影响不一,固定收益的传统寿险产品以及储蓄型产品受影响较大,而短期意外险、传统保障型保险受影响较小。投保人可根据自己手上购买的保单来分析利益得失。

      既然投资型保险可继续持有,那么普通寿险产品究竟是留还是退?

      保险专家建议,对于定期寿险、意外伤害保险及健康医疗险等产品,因为它们都是以保障为主,储蓄功能较弱,它们的定价因素主要是考虑死亡率或疾病发生率,因此对于利率的变化并不敏感,投保人可以放心继续购买和持有。

      而对于普通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养老年金保险、少儿教育金保险等产品,由于其中包含的储蓄因素较重,利率在其定价过程中起到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如果银行的储蓄利率在不断上调,那么这几类保险产品的收益功能就显得相对较弱了。

      理财师的建议是,不主张盲目退保,因为退保并非全额退款,保险公司会根据投保人的投保时间长短来扣除一定费用,反而得不偿失。某些情况下,退保导致的损失可能要大于银行存款利率提升带来的收益。

      

      投保观念“保障为主”

      更重要的是,一旦退保,今后家里的保障可能就会全部或部分缺失,而且,退保之后,很少有人会想到重新购买保险,因为大众本来对保险的接受度就不高。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损失是很大的,那意味着家庭可能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另外,如果选择退保,今后即使想要重新购买保险,也不一定能买到。因为此时,你的年龄已经变大,年龄因素对保险费率也有不小的影响,可能因为你的年龄增大,保费更贵了。同时,如果此时你的健康状况不好了,那么就可能面临无法购买重大疾病险等健康医疗类保险的尴尬。

      所以,如果要退保,必须考虑各项因素,进行全面权衡。况且,长期的保险通常是选择分期缴费,有时候,保费稍微高一点点,只要保障在,服务在,对家庭经济支出不至于造成压力,不妨还是选择继续持有为好。

      此次加息,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所有的投保人,以及准备投保的人士,在购买和安排家庭人身保险的时候,一定要以保险保障功能为重,而不要过于重视保险的储蓄功能。不能简单地将保险产品同其他金融产品相比较,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而不是投资,这是其他理财产品所不能替代的。投保人如果仅仅是为了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而选择退保转投其他金融投资产品,这种以保险作为投资方式而不是保障方式的投保观念,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