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信息披露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理财一周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艺术品资产化的巨大中国空间
  •  
    2011年4月8日   按日期查找
    T1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T1版:艺术资产
    艺术品资产化的巨大中国空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艺术品资产化的巨大中国空间
    2011-04-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梅摩艺术品指数共同出版人、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梅建平

      ——代发刊词

      □梅摩艺术品指数共同出版人、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梅建平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潜力,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GDP还可以保持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加上每年3%的通货膨胀,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十年后的规模将达到约80万亿元。根据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和GDP之间的比例,粗略估计,十年以后中国的金融资产的规模应该在320万亿元人民币。2005年,世界上老牌的商业银行巴克利(Barclays Bank)曾经根据世界各资产长期的历史投资回报得出结论:全世界机构投资者和有钱人应该拿出5%的资产配置在艺术品上。这样的资产配置比例,意味着在2020年中国将具有16万亿艺术资产的潜在需求。

      如果到那个时候,我们市场的发展能够满足16万亿中的25%,也就意味着中国在2020年时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会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一年的交易额只有500亿元人民币。即使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拍卖市场的交易额在这10年中间可以增长10倍,还是会存在3.5万亿的缺口。这个缺口正是艺术品资产化所存在的发展空间。按照保守的估计,4万亿的艺术品资产市场,按照资产管理费率1%来计算,每年可以带来400亿的资产管理收入。

      规模如此庞大的艺术市场,让人怦然心动,但500亿到4万亿的巨大落差如何攀登,我们还需要更多思考。中国艺术品交易进入资本市场的几个问题需要解答:首先是要不要搞?如果要搞,如何规范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来防范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坚定不移的,那就是一定要搞。中国的文化市场急需引进资本市场的机制。在中国改革的开放事业中,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起步较晚。直到目前,很多文化行业的发展还是用事业单位的发展的比较传统的模式——“抱着金饭碗找饭吃”。例如,我们很多的博物馆虽然有相当不错的馆藏,但是这些所谓的“无价之宝”没有价。因此,这些博物馆也不能用藏品来盘活这些非常宝贵的文化资产,惨淡经营,等着政府拨钱来维持运转。引进了资本市场以后,就可以把这样的资产盘活起来。比如说,我们就可以通过像管理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来实现它的保值和升值。通过它的有限流转,使得这些文化价值得到更好地提升。

      第二,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在由于我们文化事业缺乏资本市场相当灵活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因此,普遍薪酬较低,难以培养和发展一流的人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引入资本市场的原因。

      第三,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在短短十几年里从无到有,到现在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拍假和假拍的现象。要彻底改变中国拍卖市场目前还相对不成熟的状况,有待于引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方法,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才能实现市场发展。

      第四,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我们迫切需要防范“日本病”。所谓的“日本病”是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地注重间接融资,而对直接融资比较忽视,因此资本市场的建立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日本老百姓投资渠道匮乏。绝大部分投资者把钱放在银行里。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利息下跌,广大投资者财产性收益受到很大的影响,缺乏消费能力。因此带来日本经济的疲软。中国的经济也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开辟新的投资渠道乃当务之急。

      引进资本市场来发展文化艺术品市场是中国原创的发展文化事业的方法。中国的这种原创若能成功是有特殊条件的。第一是中国文化资产的积累,有五千年文明的很好积淀。也就是说,我们有相当多的文化资产可以金融化,来实现它的保值和升值。因此,市场的潜力很大。第二,由于中国的投资者敢于尝试新的金融产品,有勇气参与,因此市场存在相当大的流动性。作为一种原创的、新的艺术资产,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旺盛的需求。故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方面都证明市场是存在的。

      但是,当我们决定要发展之后,还必须要认识到怎样才能规范地发展。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市场由于刚刚起步,因此市场的监管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缺失的。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相对来说比较混乱的现状、价格飙涨的现象,应该是市场发展早期必然经历的过程,其根源在于市场的容量太小,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市场的流动性又太大.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证券市场的早期,实际上也曾经存在过同样的问题。当时很多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普遍地具有不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来执行的情况,因此财务数据的披露不够充分,市场上有很多庄家,股价经常大起大落。这实际上也是由于市场容量过小而产生的问题。但是经过了20年时间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场,一大批国有企业改制上市,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我们对新生事物要采取支持的态度。

      实行监管的原则有哪些?首先,要坚持在发展中规范,而不要在早期求全责备,把门槛定得太高。第二,应该以市场化的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尽量利用市场自身配置资源的高效能力。第三,发展区域化竞争模式,可以让各地尝试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实践来实现优胜劣汰,产生成功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