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一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复苏步伐不一,而全球性通货膨胀势头正猛,各国央行对是否该退出货币政策分歧越来越大。部分国家则已启动了加息或是其他收紧措施。自去年秋天以来,菲律宾央行加息、韩国央行加息、新加坡金管局加息、中国央行加息……而美、欧等增长乏力的经济体,则依然将确保复苏作为第一要务。但上周末,欧洲央行也加息了。
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不得不以天量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其后遗症和并发症的淤积,尤其在北非中东政局动荡之后,国际石油价格一再推高,终于使通货膨胀成为许多国家棘手的难题。印度冲在最前,遥遥领先:2010年通货膨胀率10.3%,今年预期达12.4%。据测,美国去年通货膨胀率2.3%,今年估计1.6%;欧元区去年2.3%,今年估计1.6%;俄罗斯去年8.4%,今年估计8.8%;巴西去年5.7%,今年估计5.9%;南非去年4.7%,今年估计4.3%;挪威去年1.6%,今年估计2.4%;中国去年3.3%,今年估计4.6%;韩国去年3.8%,今年估计2.9%;日本去年-0.2%、今年估计-0.7%;瑞士去年1.0%,今年估计0.7%;澳大利亚去年3.1%,今年估计2.8%;瑞典去年2.6%,今年估计1.3%;波兰去年3.5%,今年估计2.6%。
加息,各国央行也都各有难处。加息有可能导致外币的流入,推高各种价格,仍然难以遏制通货膨胀。资本市场创造的流通量也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似乎并不受加息直接影响。比如,金融衍生产品、融资融券、创业板,这些都是制造流通量的产品或地方。所以,美国有人已在设想限制投资人在铜、玉米等28个原材料方面所持的合约总数,这多少能遏制部分流通量,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抗击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还是加息,毕竟加息可以釜底抽薪,增加投机商们举债交易的成本,影子银行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加息之后股价不跌反涨,那并不说明加息对遏制流通量和遏制通货膨胀无用,或许只是表明加息力度太小,所以投机商们仍然兴高采烈地奔走于殿堂之上。
低息也是有代价的。以低息促进增长,终究是要还账的。自然界是能量守恒:再有效的药,总也有副作用。利息也一样,利息也是能量守恒,低息之后迟早要加息。将近四十年前,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花费了大量开支,白宫便希望通过通货膨胀转嫁危机,洗劫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富。1973年阿拉伯国家推行石油禁运、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石油出口进一步受阻、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又打乱了核电供应;凡此种种,都推高了油价,转而加剧了通货膨胀。油价与通货膨胀结伴而行,风助火势,火助风威。结果直接破坏了当年的西方经济,不仅如此,还搅乱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很多地方出现了打、砸、抢的现象。最后,无奈之下,哪怕经济再次进入衰退,美联储也不得不加息,短期利率曾一度高达20%。通货膨胀被遏制住之后,利率随之下降,美国经济进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繁荣和增长。同样,尽管当下欧元区经济非常困难,特别是南欧各国债台高筑,加息对他们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欧洲央行4月7日仍然宣布加息25个基准点,将利息拉高到1.25%——长痛不如短痛。
再稍稍深入一下,加息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遏制通货膨胀的问题,而遏制通货膨胀也不是加息的唯一目的。归根到底,加息,还是不加息,是个分配财富的问题。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能够借钱发财的大多是有钱人。试问,有哪一家房地产公司不是靠贷款开发的?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能够借钱不还的也是有钱人——低息,某种程度上就是变相减免债务。结果,自然是越有钱便越能借钱,穷人只能等待救济,中产阶级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做房奴。即便加息不能遏制通货膨胀,那也可以减少储户的损失。加息其实也并不一定会增加房贷还款利息,银行完全可以减少其获取的利差。
美联储很顽固,至今仍然不承认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问题,不顾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性质,依然维持低利率。尽管美元利率不动,但大宗产品却闻风而动,发挥了另类利率的作用。2011年4月交付的黄金期货合约在4月7日交易时的价格为每盎司1457.20美元。白银的价格也达到每盎司39.540美元。与此同时,美联储内部也有人提出减少定量宽松,将原定的注资6000亿美元减至5000亿美元。只是,美国银行究竟何时加息,仍然是世人心中的一个悬念。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通货膨胀都是货币政策的结果。”这句名言出自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按弗翁的说法,加息才是硬道理!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