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两座千亿大山压顶 开发商财务风险渐显
  • 举债扩张之路难行 房企粗放式开发风光不再
  • 外企扩张拉升沪办公楼租金 部分甲级写字楼出租率100%
  • 商业用地成“双重”避风港
    一季度各地供需大增
  • 复地5月香港退市
    郭广昌谋划地产新布局
  •  
    2011年4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地产投资
    两座千亿大山压顶 开发商财务风险渐显
    举债扩张之路难行 房企粗放式开发风光不再
    外企扩张拉升沪办公楼租金 部分甲级写字楼出租率100%
    商业用地成“双重”避风港
    一季度各地供需大增
    复地5月香港退市
    郭广昌谋划地产新布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举债扩张之路难行 房企粗放式开发风光不再
    2011-04-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于兵兵 ○编辑 王晓华

      举债扩张之路难行

      房企粗放式开发风光不再

      ⊙记者 于兵兵 ○编辑 王晓华

      

      当房地产市场走过了越调越高的几个调控周期,似乎已经没人敢置疑“借钱囤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了。曾经谨慎低调的房企因为拿地胆量太小而沦为二、三级开发商时,老总们也曾经扼腕叹息,一脸沮丧。而无论是保利、龙湖,还是绿城、金地,这些不断创造地王的企业今天却仍旧长袖善舞。

      于是,市场在问,难道真如绿城宋卫平所称,房地产就是一个通过高负债来玩转的游戏吗?动辄7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真的没有问题吗?

      以万科为例,由于2010年新增项目高达87个,公司投入大量借贷资金,导致年末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仅为22.37 亿元,较上年下降75.82%。即便扣除预收账款,其实际资产负债率也超过60%。

      “万科在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反过来看,万科不卖到一千亿行吗?当企业背负巨大债务,如果不用跑量的方式扩大销售额,就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企业运转。和2007年卖500亿相比,哪个万科更赚钱,这不好说。”一位曾经任职于万科的高层向记者感慨。

      据统计,截至4月11日,84家上市房企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705.9亿元,同比大减1150亿元。其收支表上的透支部分多为企业借贷来填补。

      一位国际评级机构高层向记者表示,目前中资房企极为偏好债务融资,以支持继续扩张。融资所得用于缓解流动性压力,同时增加新的项目储备。可是,由于短期债务压力巨大,如果市场和政策环境持续紧张,部分发债企业很可能出现财务困难。尤其是那些曾经以高成本购入土地的房地产商。

      基于销售情况与负债率的多重考虑,一些房地产企业已经被评级公司列入负面展望的范围。比如世茂房地产、碧桂园、绿城中国等。“这些企业负债率较高,并仍然坚持激进的扩张战略。同时销售却没有达到此前预期。这种情况下,我们提醒投资者,谨慎投资他们的债券。”上述评级机构高层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