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自知
2011-04-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子韬
⊙子韬
春未了,“夏”却将至——艺术品市场早已如火如荼。拍卖市场的天价频出,一再抬高人们的兴奋阈值。艺术品拍价过亿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茅台酒也拍出了890万元的天价。
于此同时,海外艺术市场上,中国买家也频频亮出大手笔。刚刚结束的纽约苏富比,一件不起眼的“民国花瓶”也被炒到了亿元天价。
如今,无论是伦敦还是纽约,中国买家的表现必定是最为劲爆新闻。与中国的热闹场景相比,西方市场却显得沉静很多,毕竟,经过百年的洗礼,西方人更懂得“艺投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刚刚过去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以34.9亿港元的成交额华丽收场。之前尤伦斯的夜场的成交额,让早已绷足了劲儿的人们兴奋了一把。领军人物张晓刚的天价成交,也让一度冷眼旁观的人们揉了揉眼睛,难道中国当代艺术真的要迎来第二春?
这边的艺术品卖着火热高价,可另一边,真正可看的艺术展览却乏善可陈。随便到北京上海的艺术区走走,那些随处可见的“主题展”、“学术展”其实无非是一级卖家的炒作噱头。只有几个手握雄厚资本的大机构,会抽空做些纯粹的艺术展览。而期间那些“专业跑场人士”多数也是冲着雄厚资本而去。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初出茅庐、年轻新锐的艺术家似乎也再无觅处。
但愿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不只是跟资本联姻才能发展。毕竟,艺术的进步并不是只靠几个大机构举办的明星艺术家展览就能推动的。
或许因为数据而亢奋的人们还顾不上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火热的艺术品市场所造就的高艺术品交易额,并不就意味着会有高额的投资回报;而长期冷淡的创作表现,必然导致艺术资源的枯竭。
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艺术市场不仅和风送暖,更是艳阳高照;较之市场的火热,这个春天乏善可陈的艺术展览,却让人内心泛起阵阵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