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邱家和
“玫茵堂珍藏”夜拍在苏富比主管看来是一场世纪拍卖,因此其超过10%的拍品,尤其是高价拍品流拍,确实令业内人士关注。如何看待这个拍卖结果?有必要对价格成因作一番探究。
造成拍品流拍的原因无非出自两方面:一是拍品本身的问题,二是价格或市场氛围等方面的问题。前者指的是拍品的真伪、品质的高低及其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的认定;后者则是买家对拍品的估价的判断,还包括影响交易双方供求关系的其他因素。
在“玫茵堂珍藏”这个个案中,拍品本身的问题并不突出。除了玫茵堂主人个人的判断之外,这批珍藏还有中国瓷器古董商中赫赫有名的仇炎之与艾斯肯纳奇作为顾问,那些结果反复筛选的藏品,在真伪和品质上都没有什么疑问。问题相对而言,主要集中在市场的氛围与估价的高低上。
高价拍品的成交价格往往有很大的偶然性。从拍卖纪录看,在第10号拍品乾隆时期的圆盖盒之前,拍卖现场的气氛还很正常,但圆盖盒的流拍加上此后珐琅彩胆瓶的流拍,使现场的气氛急转直下。另一方面,高估价拍品的市场压力很大,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原因。
再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估价偏高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原因。首先,从流拍的拍品看,也许从年代的角度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如元青花的牡丹纹罐、元青花的棱口盘、明永乐的龙纹盘、明永乐的青花罐、明嘉靖的葫芦瓶,包括那件明成化的青花宫碗,都是元明瓷器,与市场热捧的清三代瓷器不同。相对而言,属于后者的那件众所瞩目的珐琅彩胆瓶,还有那件圆盖盒等,也许才更多的是因为估价过高而流拍的。而这已经关系到买家的口味与市场的流行趋势。它再次证实,在香港拍卖场上,元明瓷器远不像清三代那么受追捧。
如果说这些还是取决于美学风格或者是买家的品味等精神因素,那么匡时拍卖董国强谈到的苏富比拍卖的交易制度的变化,则关系到经济层面。这种变化的背景是中国拍卖场上特有的拖款现象,最近的例子是西方媒体前不久报道,去年伦敦拍卖的天价乾隆瓷瓶,买家至今未付款。加之最近国内银根收紧,这次拍卖会自然发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