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心一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
国际权威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最新统计表明,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与此同时,沪深两市总市值维持在20万亿元左右的规模,据美国BIG投资公司称,约占全球股市市值份额7%以上,超越日本位列第二。
环顾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简史,从1994年中国第一家拍卖公司嘉德拍卖成立到2005年保利、匡时等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上举足轻重的拍卖公司的兴起,中国已有近500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一级市场画廊数量已超过1600家,发展速度和数量堪称惊人。目前国内拍卖门类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还涵盖了瓷器、影像、钱币、珠宝、奢侈品等板块。根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发布的报告,2009年我国一级和二级艺术品市场包括拍卖业、画廊业、博览会以及民间的艺术品交易在内的总成交额约为1200亿元;而欧洲艺术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和古董公开交易额已逾900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美国在艺术品和古董交易总额方面仍居第一,占全球市场的34%)。如果,根据艺术品市场交易的“四六法则”(即二级公开市场通常仅占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的40%,其余60%为一级私下交易市场)推算,2010年中国艺术品和古董交易总额已超2000亿元。中国第一显然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值得追问的是,这个第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艺术品交易地位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从国际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来看,以一国人均GDP为指标,超过3000美元时会出现收藏艺术品趋向,达到5000至8000美元时进入艺术品收藏快速增长期,而发展到1万美元以上时则会出现系统的收藏行为。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61美元,一线城市早已超过这个数字。所以,中国正处在收藏向快速增长期迈进的过渡阶段。其次,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人们用于配置艺术品的消费额也日益增加。巴克利银行(Barclays Bank)曾指出,机构投资者和财富阶层在艺术品上资产配置的合理比例应为5%。同时,根据梅摩艺术品指数的研究,艺术品市场的增长率为GDP增幅率的1.2倍。在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逆势上扬,GDP增长率连年保持在9%以上,2010年更达到10.3%,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同为艺术品交易大国的英国,2010年GDP增速仅为1.3%,美国的2.9%也已是其自2005年以来的最快增速。英美两国的艺术品市场的增长也变得迟缓。再次,近年来,国家政策也逐步向文化产业倾斜,使得文化产业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新热点。
相比于中国市场的井喷式发展,纵观全球艺术市场的发展则“缓慢”许多。美国的经验来自于:上世纪中叶,美国逐步取代法国成为世界艺术品交易的中心,不仅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大陆的重创,同时,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品投资的法律、税收等相关机制也日臻成熟,藏家也能保有较高的收藏水准。然而,在短短的16年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起步跃居世界第一的位置,人们不禁要问,艺术品拍卖乃至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是否存在“泡沫”?
认同泡沫论者会主张,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包括一级与二级市场,其交易的绝大部分为中国本土艺术品,且买家也以中国人为主,整个交易环节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自己在“玩”,某个层面上缺乏国际性。且近年来,苏富比、佳士得等主要国际拍卖行逐渐将中国板块艺术品交易的重心由传统的纽约、伦敦转移到了中国香港。但是,笔者认为,通过参考上文列举的四六法则、GDP增长、及人均收入的水平,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是单纯的复制西方的思路。我们应该能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可持续发展保有信心。中国艺术品市场勇夺第一不是“泡沫”的堆砌,而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自身发展状况的硬实力展现。
笔者认为,支持中国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恢复性成长和自发性成长的相互配合。一方面,恢复性成长是指从新中国建立到1994年第一家拍卖行的建立经历了45年之久,直至20世纪末中国艺术品市场才逐步完善起来,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品交易在十几年间的复苏并飞速发展实属必然。另一方面,自发性成长是指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并没有拷贝西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模式,而是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通过艺术品交易的门类就可见一斑。中国近现代书画、佛像、文房、玉器等板块,乃至时下大热的犀角、沉香无一不反映了中国藏家对传统艺术的认同和品位。加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量西方藏家纷纷出手藏品,使得拍卖市场中集中涌现了大批高质量艺术品,特别是高质量的中国艺术品,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中国拍卖市场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