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资本市场第37届季度高级研讨会暨“经济转型与资本市场”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召开
⊙记者 于勇 姚炯 ○编辑 朱贤佳
中国的资本市场如何为经济转型服务?投资者如何在此进程中增加“财产性收入”?在日前由本报联合上海交大中国金融研究院、湘财证券举办的中国资本市场第37届季度高级研讨会上,参会嘉宾以“经济转型与资本市场”为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副院长费方域认为,现阶段的经济转型主要是指“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解决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更好的支持。
通胀压力与宏观政策走向无疑是目前市场最“纠结”的问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货币政策实质收紧,造成货币增速明显回落;房地产综合景气指数显示未来房价趋稳;物价运行周期分析,本轮物价上涨周期已接近尾声;翘尾因素降低等几个方面显示,今年通胀走势将“前高后低,全年可控”。CPI全年将在4.5%左右。货币政策下半年的收缩力度将减弱。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频率将减少,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如发行央票或许在某个阶段成为调控的主要工具。汇率弹性将加大,升值幅度或超过市场预期。货币政策可能将“适时微调”,但“基调不变”。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称,“通胀可控”并不意味着物价大幅度回落,而是指物价上升的加速度可以得到控制。他认为,经济转型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的低增长。虽然四万亿刺激计划已经到期,但通过投资带动消费,消费进一步拉动投资,内需与投资两者之间的逆循环,经济增长仍然值得期待。不过连平认为,今年的信贷规模控制所产生的供求关系紧张,将一定程度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拿出一组数据说,一季度外汇占款达到11000亿元,平均每月近500亿元,热钱流入势头不减,如果全年维持这一趋势,今年的流动性压力仍然不小。
主办方之一的湘财证券公司副总裁李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市场是不是过分担忧通胀的压力?目前对通胀的打压是否已过度?”他说,市场已经出现了对未来经济产生滞涨风险的担忧。而股市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更好地相互结合,让百姓增加“财产性收入”,分享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
与会嘉宾在论坛上还研判了股票市场的下一步走势,普遍看好金融、资源、周期类股票。湘财证券分析师徐广福认为,震荡区间的性质尚未改变,融资以及产业资本的减持将成为制约行情高度的主要因素,目前市场不具备发动大级别行情的条件。估值失衡也可能成为常态,IPO速度的加快将导致二级市场市盈率逐步甚至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