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观点·专栏
  • 6:财经海外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地产投资
  • 12:产业纵深
  • 13: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海水淡化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设备国产化成为“硬指标”
  • 海水淡化已具成本优势
    产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
  • 上市公司拼抢海水淡化产业“制高点”
  •  
    2011年4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产业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产业纵深
    海水淡化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设备国产化成为“硬指标”
    海水淡化已具成本优势
    产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
    上市公司拼抢海水淡化产业“制高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海水淡化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设备国产化成为“硬指标”
    2011-04-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梁敏 ○编辑 衡道庆 王晓华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而记者日前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以及一系列鼓励发展海水淡化的政策,有望在下半年陆续推出。

      2005年出台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提出,2020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而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尚不到60%。在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中,将明确提出“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等要求。

      ⊙记者 梁敏 ○编辑 衡道庆 王晓华

      一系列鼓励海水淡化发展政策将出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海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海水淡化日益受到重视。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发展海水淡化。在此背景下,国家针对海水淡化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望在下半年陆续出台。

      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一系列有利于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和鼓励发展海水淡化的产业政策。其中提出,要建立一批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立海水淡化国家级产业基地,建立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工程中心和实验室,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此外,国家还将出台配套的财税政策,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在所得税方面有望享受“三减两免”的优惠政策,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据记者了解,为了推进海水淡化技术发展,科技部组成专家组完成了《“十二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初稿)编制,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近期有望发布实施。其中提出,要继续发展反渗透、低温多效蒸馏等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和设备,发展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技术,完善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和标准体系,加快我国海水淡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作为新兴产业,海水淡化在膜材料、能量回收、泵、压力容器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和突破发展。”曾参与科技部《“十二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制订的郭有智介绍说,“与海水淡化有关的技术在‘十二五’期间将会获得很大的支持,特别是在工程示范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

      此外,郭有智还表示,海水淡化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和减免税等措施可能要纳入水利部的有关规划。郭有智指出,海水淡化对于国家水安全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资源,国家应该予以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支持。

      天津海水淡化专家组成员、中国膜工业协会理事吕晓龙也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产业的发展关键就看政策。

      设备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除了政策扶持外,目前海水淡化大规模应用也具备了良好基础。业内人士指出,海水淡化已经实现4元/吨-5元/吨的综合生产成本,低于大部分北方城市南水北调水5元/吨-6元/吨的成本,而且我国海水水源丰富。

      事实上,在满足沿海地区工业用水方面,海水淡化也颇具优势。据威海荣成市发改局副局长田春璟介绍,海水淡化具有不受季节性影响、水源丰富、污染较少以及满足工业用水较高要求等优势,“目前威海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上都在使用海水淡化,包括华能电厂和马上要建的荣成石岛湾核电站。”

      分析人士指出,在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随着各项扶植政策的推出,海水淡化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据中国脱盐协会统计,到2010年底,中国海水淡化的能力有64万吨/日,相当于全球的1%。未来5到10年,中国海水淡化能力将会出现迅猛增长。

      郭有智表示,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将达到150万至200万吨/日,是现有产能的三、四倍,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根据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20年海水淡化产能将达到250万-300万吨/日,是现有产能的五倍以上。

      产能的翻倍也意味着投资空间的扩大,尤其是海水淡化设备方面的投资。申银万国认为,目前全球海水淡化设备年均市场容量约40亿美元,中国海水淡化设备未来10年投资规模将高达120亿-140亿元。

      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提速

      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相关设备厂商带来发展良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设备整体上对国际相关厂商的依赖程度仍较高,但近几年国内设备厂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据业界介绍,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尚不到60%。业内人士分析,在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中,将明确提出“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等要求,这也就意味着,随着设备国产化进程的提速,未来相关设备厂商的发展空间很大。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两种:反渗透膜法(膜法)和低温多效蒸馏法(热法)。其中,前者占比较大,约67%;后者约占27%。据了解,目前海水淡化设备的投资主要是高压泵、耐腐蚀钢管、仪表和膜组件。

      在应用最广泛的反渗透法中,核心设备是膜组件,然而我国海水淡化膜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过,郭有智说,“现在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已经有些国产的淡化膜得到应用。虽然目前所占市场份额不是很大,但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大。目前中国蓝星、北京时代沃顿等国内企业在海水淡化膜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华泰联合证券在有关研报中也指出,随着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作为核心部件的膜设备必将步入快速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