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日产原油900万桶的沙特阿拉伯,与一家主要参与原油期货交易的投行,谁更拥有油市的发言权?
从理论上讲,这个选择疑问句的答案似乎很简单。不过,放到实践中来,答案却很难说一定是沙特,哪怕是控制着全球原油产出40%的欧佩克,也很难说就一定有更大的话语权。
上周日,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第一大成员国,沙特石油大臣纳伊米明确表示,该国3月份的原油日产量减少了80万桶,因为沙特认为,现在的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科威特、阿联酋等其他欧佩克成员的高官也呼应了纳伊米的言论,表示担忧原油供过于求。
按照常理,欧佩克最大的产油国宣布实质减产,完全有理由推动油价大幅飙升,尤其是在眼下原油市场的神经因为地缘政治风险依然紧绷之际。要知道,近期美国等很多原油消费国都在呼吁和请求欧佩克增产,以遏制油价涨势。
但奇怪的是,周一国际市场油价非但不涨,反而一度大跌近1%。如此情景与一周前的一幕形成鲜明对比。
4月11日,也就是纽约原油期货再创两年半新高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原油市场向来的“超级多头”高盛抛出强烈的看空论调。在一份给客户的报告中,高盛称,原油、黄金和铜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三到六月内可能下跌,建议投资人获利了结。当天,尽管该消息尚未在公众传媒广泛散播,但仍导致纽约油价大跌2.5%;次日,随着高盛看空油价的消息在媒体发酵,油价再挫跌逾3%。
且不论依照基本面的实际情况油价到底应该跌还是涨,单就上述案例中市场的即时反应来看,高盛等华尔街大行显然比沙特更称得上是油市的“老大”。
对于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平抑油价的能力,笔者一年前就曾在本栏目做过分析。从自身能力和主观意愿来说,欧佩克在油价上涨时能起的“降温”作用相当有限。久而久之,这也导致了欧佩克在原油市场信誉度和权威性的下降,表现出来的就是欧佩克在油市的影响力式微。
还有一些重要因素,也进一步削弱了欧佩克之于油市的影响力。比如衍生品市场投机交易的泛滥,比如大宗商品定价货币美元的持续走弱,而频发的地缘政治风险和极端天气,则为大型机构提供了操控油价的绝佳题材。
随着金融危机触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原油的炒作再度疯狂,主要发达经济体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印钞”措施,为投机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子弹”。来自美国官方的数据显示,在截至4月5日的一周时间里,对冲基金等机构持有的投机性原油期货和期权净多头仓位大幅增至30.5万手,创下有史以来第三高水平。油价得以持续上涨的另一重要推手,是美国无休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诱发的美元疲软。
有了如此多的外部因素,也难怪油价会轻易摆脱供需基本面的约束。进入2011年,世界经济并未出现明显提速,反倒是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复苏减速的风险。但在今年以来的4个月中,国际油价却像脱缰的野马,从80多美元一路飙至110美元。
油价再度疯狂令全球的决策者们重新认识到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的挑战。出席上周末华盛顿会议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一致认为,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和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同时推进以美元为核心的先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维护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