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观点·专栏
  • 6:财经海外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产业纵深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期货·资金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特别报道
  • T3:特别报道
  • T4:特别报道
  • T5:钱沿周刊
  • T6:聚焦
  • T7:广角
  • T8:广告
  • 新一轮房贷压力测试将启动 银行称“没压力”
  • 准备金缴款日央行削减回笼力度
  • 次新股大面积破发 机构打新频繁折戟
  • 双重选择权吸引眼球 国开行浮息债受宠
  •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代客”理财
  • 中小盘股反弹活跃 引发“风格转换”之声
  • 推出保荐信用监管系统 监管层加大保荐监管力度
  • “稳定”VS“严重恶化” 中外机构分歧银行评级
  •  
    2011年4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新一轮房贷压力测试将启动 银行称“没压力”
    准备金缴款日央行削减回笼力度
    次新股大面积破发 机构打新频繁折戟
    双重选择权吸引眼球 国开行浮息债受宠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代客”理财
    中小盘股反弹活跃 引发“风格转换”之声
    推出保荐信用监管系统 监管层加大保荐监管力度
    “稳定”VS“严重恶化” 中外机构分歧银行评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次新股大面积破发 机构打新频繁折戟
    2011-04-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钱潇隽 ○编辑 朱绍勇

      ⊙记者 钱潇隽 ○编辑 朱绍勇

      

      次新股频频破发且破发幅度逐步扩大,已令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接连折戟。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网下打新赚钱效应的日渐衰减,机构的打新策略正出现从“套利”到“价值投资”的变革。

      

      机构解禁迎“浮亏”

      继A股市场网上打新收益率走低后,网下机构打新收益率也因次新股破发的常态化而走入“低谷”。在新股发行过程中,网下机构参与了询价和网下配售过程。机构获配的股份有3个月锁定期,一般而言,机构会在解禁当天获利了结。

      今年以来,已经有102家次新股的首发机构配售股获解禁,其中有36家解禁当日的股价低于发行价,占比超过三成。这意味着中签的机构打新不仅没赚到钱,更在资金被锁定三个月后迎来浮亏的结果。

      从时间上看,次新股的破发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4月份解禁的21家次新股中,15家解禁当日破发,占比近四分之三。在最近首发机构限售股解禁的3批共计11家次新股中,仅有2家没有破发,机构有机会实现正收益。

      此外,次新股的破发幅度也在加深。本周解禁4家次新股中除了鸿路钢构外,其他3家新股解禁当日开盘价较发行价都有较大跌幅。其中亚太科技解禁日开盘价较发行价跌17.05%,新都化工跌8.21%,司尔特跌6.00%。而在同样是4月解禁的主板次新股风范股份、华锐风电,解禁当日破发幅度更创出今年来纪录,分别达到-22.29%和-17.13%。

      值得一提的是,2月23日开始解禁的64家次新股网下配售采用了摇号方式,一旦中签,获配股数都比较大,如果解禁时处于破发状态,亏损的绝对金额都远较过去更高。

      

      从“套利”转向“价值”

      如果从解禁次新股严重破发的角度看,机构打新几乎到了无利可图的时代。而这种现象,也在倒逼机构改变打新策略。从过去“新股不败”到如今“破发常态化”,网下申购机构的策略也从“套利”转向“价值投资”。

      “不是所有的新股都参与,现在打新更带有一种价值投资的味道,我们认为价格合适估值合理才会去打。”东吴证券主管投资的副总裁任少华表示,由于市场上新股破发可能性很大,打新不得不更加理性。

      对于机构来说,不计成本追捧好公司的现象在减少,价格成为关键因素。他指出,“过去打新有赚钱效应,大家都会把价格往高里报,以保证首先能获得配售资格。而现在在中签很有可能亏损的情况下,大家又有一个新取向,就是报价往低走。报价低,能中到的话一般不会亏,说不定还捡了个便宜,不能中到的话也没关系,二级市场上同类公司说不定更便宜。”当然,机构都不希望错过好的公司,因此任少华认为,新股定价能力对于机构网下打新显得越来越重要。

      此外,“解禁当日减持”的惯常操作也出现变化。“实际上,现在打新股我们都不会像以前那样解禁就抛出。一般中签后我们会去上市公司调研,看公司的质地究竟怎样。如果觉得公司质地不错、价格比较合理的话,解禁后也会持有。” 任少华透露,对于浮盈比较大的次新股,解禁当日一般都会抛出;而在被套的情况下,如果对公司有信心,肯定会选择继续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