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尚琪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热发展,艺术品份额交易,或者说艺术品“股票”,成为投资领域的热门词汇。
艺术品份额交易,并非只是中国的特殊现象。今年1月,法国的A&F Markets公司也启动了首个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众可以自由购买与出售艺术作品的股份,并从“股价”短期内的浮动中获取经济利益。这个平台是该公司与多家法国画廊联合建构的,首批推出的作品有美国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作品,价值110000欧元,还有意大利艺术家弗朗切斯科·韦佐利(Francesco Vezzoli)的作品,价值135000欧元,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还将推出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法国艺术家理查德·泰特奇耶(Richard Texier)等10余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属于参与平台合作的画廊。作品拆分为份额之后,每个份额的售价为10欧元。与中国艺术品“股票”遭到狂热追捧的情况不同,这些“股票”的销售势头并不让人惊喜。
艺术品份额交易,在西方可能更像是一种艺术基金投资的代替方式。因为艺术基金的门槛较高,周期较长,如果投资者没有一笔较大的现金,无法长期投入,那么他就可以选择艺术品份额交易,实现小笔资金的短期获利。这种做法,更多地遭致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抨击,这种将艺术品完全商品化的交易方式,实际上反而降低了艺术品的价值,很像17、18世纪时荷兰绘画市场的状况,关于艺术品的一切,无论是使用材料、工艺、题材、内容,甚至是风格技法,都可以用价格,也就是数字来衡量。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艺术品进行投资,并不意味着抛弃了其中的感情因素。恰恰相反,这种新模式会带来更多的喜爱艺术的投资者。他们或许买不起价值百万欧元的作品,但是以这种方式,他们就能买得起自己喜爱并且真正理解的艺术品。通过建立起这种纽带,可以培养未来的收藏家,让他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购买艺术品份额来锻炼眼力、接触作品,同时从中获利。将来资金增加之后,这些人就可以迅速成长为成熟的收藏家。正如发起这个在线交易平台的法国企业家皮埃尔·纳干(Pierre Naquin)所说:“我们实际上是对艺术爱好者敞开了艺术市场的大门。”对于参与这个项目的画廊而言,或许事情要简单得多。这个交易平台,无非就是市场的延伸,是另一种出售艺术品的手段。
与之相比,中国的文交所现象则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投资行为,满足了文化产业与各类资本对接的需求。投资者进入的门槛也较高,并非普通艺术爱好者就可以涉足其中。一个问题值得反思:是否过于自由的市场环境可能威胁一个行业的有序发展?
中西方对于艺术品份额交易的反应是一个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的整个艺术品市场比较成熟,行业规范比较完善,投资者与从业者相对而言也冷静理智,艺术作品价格涨幅远没有中国这样具有戏剧性。人们面对这样的现象,更多地是从社会和艺术的长远角度来看待,思考的是它将会对艺术本身,对艺术投资行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而在中国,由于艺术品市场本身并不成熟,交易的透明度不高,人们首先的反应是规范的问题。艺术品份额交易,更多地被看作是高风险的赌博性投资行为,完全与收藏无关,似乎收藏永远只是少数精英的专享权。
其实,这样的态度提示给我们两个事实:第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度、投资者的激情,是西方无法企及的。目前大量民间资金关注艺术品市场、涌入艺术品市场,市场在短期内很难迅速完善,建立合理的机制与规范,容纳庞大的资金。这又回到中国艺术品市场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就是国家对艺术品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它涉及到交易的方方面面,从艺术品本身的确真、估值,到交易平台的建设、管理,再到相关的税收政策、保险机制等等,仅仅依靠民间资本的力量,完全无法实现市场的规范化,必须要国家积极地介入。第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期望短期回收资本、获取利益的投资行为,实质上并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只会引发“爆炒”现象,使得作品价格非理性上扬,反而会造成市场的混乱。每一个投资者,作为市场的一份子,既从艺术品投资中获利,同时也对市场的秩序负有责任,如果缺乏自律,纯粹追逐利益,必然会加重市场的混乱。当然,我们无法要求投资者,但是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清醒认识。(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北京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