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亚夫
一季度及3月份经济数据出来后,就此进行解读的声音顷刻四起。因为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份“季报”,所以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可以理解。然而,有太多人把目光投在了通胀上,真要探讨的话题反而被忽视了。
没错,通胀问题现在是比较突出,这的确是一个与民生高度相关的话题。但通胀毕竟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关键。关键在哪儿呢?仅看统计局公布的这一组数据是不够的,还要同时留意外部环境的变化。惟有如此,才能看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特征,找到更有效的应对之道。
比如,对通胀问题,到底怎么看?根据统计局数据,今年一季度尤其是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了5.0%和5.4%,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并由此引来了一些人的观点变化,认为全年通胀走势将不再是前高后低,而有可能持续走高。这么容易改变初衷,真有点费解。但其理由何在?
其实,如果将相关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并参考一下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前高后低或前高后平的物价趋势正变得更加清晰。因为,有两个条件正在改变:一是去年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持续推动的量化宽松政策,到今年6月很可能告终;二是去年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今年正在收缩。
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根本变化,特别是美国经济转好,全球货币政策转向,那么大宗商品市场及其他要素市场的沸腾状况也将随之改变,这将大大缓解来自外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今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又增加了40万公顷,猪肉产量一季度又增长了1.7%。凡此种种,也将缓解来自食品的涨价压力。
只要措施得当,特别是对流通环节里出现的扰乱价格行为予以有效遏制,相信到了下半年,物价形势会缓和下来。到那时,现在的“墙头草”们也许早就忘了自己的变声。当然,现在的通胀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仅靠舒缓短期矛盾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马虎不得,还要悉心医治。
这就需要对3月份及一季度经济数据做更深入、更综合的分析,并由此来观察当前中国经济的体质到底如何。
首先,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的增速是9.7%,这个数值不低,成绩来之不易。因此有关人士认为,当前经济不存在滞胀。这话没错。从数据上看,有9.7%的增速,怎么可以说是滞胀呢?但问题不在这里,不在已经成为历史的数值,而是在各项数据的相互关系上,以及在未来几个月的趋势上。
从结构上看,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1.1%、第三产业增长9.1%。虽然与前四个季度相比,这三次产业均有所下降,但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第二产业。而在第二产业中,一季度重工业增长14.9%,轻工业增长13.1%。表明重工业仍是拉动增长的主力。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情况是,前3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基本维持在24.9%到25%的水平。在同期出口与消费都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投资能有这么稳定的表现,充分显示了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功能。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4.1%,这是不是廉租房建设的贡献,从现在的数据结构里还看不出来。
另外,前3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在出现回落的同时,呈现出宽幅波动的情况。数据显示,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9%,2月份同比增长11.6%,3月份同比增长17.4%。这么大的落差,十分少见。虽然有解释认为,是受汽车与住房政策调控的影响,但恐怕原因没那么简单。
同样,在前3个月出现宽幅波动的还有出口情况。这里,不再列示。
由此可以发现三个问题:一是GDP增长仍然是靠投资与重工业的支撑,二是消费增长并不见得很乐观,三是在经济刺激措施完全退场之后,接下来又需要跟进怎样的政策来刺激消费、帮助企业?这都是有待观察的地方,也是测试宏观调控分寸感的敏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