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封面文章
  • A5:基金·封面文章
  • A6:基金·封面文章
  • A7:基金·基金投资
  • A8:基金·市场
  • A9:基金·视点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人物
  • A16:基金·对话
  • 紧缩政策或将继续
  • 关注与等待
  • 彼得·林奇及其成长股选股策略
  • 鹏华基金治理结构稳定 投研合作紧密
  • 长信基金毛楠:二季度
    选股侧重估值
  •  
    2011年4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9版:基金·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9版:基金·视点
    紧缩政策或将继续
    关注与等待
    彼得·林奇及其成长股选股策略
    鹏华基金治理结构稳定 投研合作紧密
    长信基金毛楠:二季度
    选股侧重估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关注与等待
    2011-04-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长盛同智基金经理 丁骏

      ⊙长盛同智基金经理 丁骏

      

      通胀还是大家的关注点,特别是此前一些有共识的预期近来不确定性增加,通胀的走势成为资本市场绕不开的话题。

      近期政府反复强调管理通胀预期,发改委接连通过行政手段和谈话方式努力压制部分企业的涨价行为,而我们观察到很多企业在各项成本上涨后内部消化的空间正在逼近极限,换句话说,企业的利润空间正进一步收窄。我们认为以行政手段短期内虽然能压制物价的涨势,但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因无利可图而最后以停产的方式应对压价政策;与此同时,行政手段也会进一步刺激市场既有的通胀预期。

      我们认为,随着新涨价因素的累积,前期市场较为认同的下半年通胀明显回落的预期有难以实现的可能,换句话说,通胀在7月份前后应该会回落,但幅度可能有限,所谓的下半年通胀“以时间换空间”的不确定性加大,预计通胀压力会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年初至今市场的结构特征是低市盈率和周期股受追捧,而高市盈率和消费类股票被抛弃,整个市场持续按照“新周期启动,投资先行”的逻辑在运行。投资品产销两旺,我们是能够观测到的;而至于新周期是否能启动,我们目前还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无法区分一季度投资品产销旺盛是否只是补库存;另外,从大逻辑上讲,新周期启动需要政策红利或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目前这两种条件还都不是很明显具备。

      现在很多机构的思路都比较一致,貌似都看好金融、地产,尤其是金融,以至于看多的机构买银行,看空的也买银行。这一点我们有所保留,因为从逆向投资的角度,我们认为应该开始关注之前持续下跌的消费类板块。原因有二:第一,消费在国内保持长期增长的态势毋庸置疑;第二,不少消费板块中的优质企业已经开始体现出估值优势,尤其经过一季度的低估值板块上涨、高估值板块下跌,从PEG的角度讲,一些消费类企业和中小板企业已经开始具备优势了。至于周期类品种,如机械、水泥,目前从基本面情况看高度景气,但持续性有待观察,目前价格不再适合大幅买入,更适宜静观其变。

      有相当的一些上述类型的企业,不论是经营管理、产品竞争力,还是政策、资源优势,我们都有理由相信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有可能持续壮大,所以,对他们的投资逻辑仅仅是等待合理的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