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封面文章
  • A5:基金·封面文章
  • A6:基金·封面文章
  • A7:基金·基金投资
  • A8:基金·市场
  • A9:基金·视点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人物
  • A16:基金·对话
  • “周期”VS“成长” 争议仍在继续
  • 基金妙语
  •  
    2011年4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基金·封面文章
    “周期”VS“成长” 争议仍在继续
    基金妙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周期”VS“成长” 争议仍在继续
    2011-04-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素
      漫画 高晓建

      ⊙本报记者 郭素

      

      以纠偏行情为主导的一季度投资已告一段落,二季度市场大幕开启。在近日出炉的基金一季报中,基金经理们展望后市,较为一致的共识是股市在“通胀顶”和“经济底”的制衡下更多表现为结构性机会;行业配置上,“周期”与“成长”各有偏向,消费、医药等前期跌幅较深的板块和个股有望“回归”。

      

      通胀预期不减

      市场持续震荡

      正如某基金经理指出,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而通胀与增长的关系是近期经济和股市的主要矛盾。因此,对通胀形势与货币政策的解读也成为基金展望后市的基本立足点。

      从基金一季报中看出,此前盛行一时的通胀将“前高后低”的观点已有所修正,取而代之的是基金对通胀形势较为严峻的预估。“二季度,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和较高通胀并存的局面,宏观调控压力并未明显缓解,尤其是在油价持续走高的背景下通胀难言见顶,央行也将继续以加息等方式控制通胀预期,股市也将在反复的政策博弈中呈现反复震荡。” 嘉实基金表示。

      华商基金孙建波则更鲜明表达了谨慎观点,指出指数有可能在二季度冲高回落,“宏观经济方面,将继续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宏观调控措施可能会持续,不会因为短期的数据波动而松动。股市在逐渐收紧的货币环境中难以产生大牛市行情,周期性行业不可能对宏观调控措施免疫,在二季度可能出现指数冲高回落的行情。”

      尽管通胀压力不容小觑,但还是有不少基金认为,通胀或被强有力的调控政策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而经济中长期向好等因素仍将对股市形成有力支撑,市场在震荡中仍有小幅上行的空间。

      王亚伟就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对后市的偏乐观态度:“展望二季度,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日益增大,但引发国内通胀的短期因素将被强有力的行政调控措施有效化解,不会导致通胀失控。股市在上市公司良好业绩的带动下,有望出现小幅上涨。”

      易方达科汇基金也指出,短期内通胀仍有压力,但中长期对经济前景保持乐观,股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震荡向上。其进一步指出,受农产品生产周期、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外部输入性压力因素影响,控制通胀的难度加大。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地产的严厉调控使经济增长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从中期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速度加快,将对冲发展中国家紧缩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民间投资旺盛,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将支撑经济的高增长。此外,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为经济带来持续成长动力。在此逻辑背景下判断股市将呈震荡向上的格局。

      

      投资“周期”或“成长”

      理由均充分

      一季度以来股市表现出结构化行情,周期类的建材、机械、化工、钢铁等行业涨幅居前,而非周期的医药、商业、食品等行业出现下跌,这也让部分坚定看好成长股或换仓不够坚决的基金业绩“很受伤”。从一季报的情况来看,目前关于“周期”与“成长”的争议仍在继续。

      以王亚伟为首的华夏系力挺传统周期股。王亚伟明确表示,“看好以银行为代表的低估值绩优蓝筹股;如果不出台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甚至政策有所放松的话,调整充分的房地产股将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从3个月到6个月的角度来看,更看好金融、地产股的估值修复,以及供求形势较好、估值较低的周期股如水泥、家电。”华夏复兴股票基金指出,“除此之外,主题投资将继续活跃,相对看好军工、低空开放、煤化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优质的消费、中小市值成长股等从长期看具备绝对收益空间,但在短期内可能缺乏相对收益。”

      与之相比,嘉实增长混合基金则是坚定的“成长股”的拥护者。在一季度坚持保持以成长股为主的投资风格,继续超配医药、食品、行息技术等行业的背景下,二季度表示继续坚持成长投资理念。其基金经理邵健直言,在较低的估值与较大的货币政策压力下,未来一段时间内A股市场可能继续呈现震荡特征,结构方面,业绩差异带来的表现差异仍将继续,而成长股在经历了前期的下跌后,风格的压力预计将有所减轻,将继续坚持成长的投资理念。

      广发核心基金策略相对中立,其表示,二季度投资结构方面将相对均衡,重点配置基本面向好的行业,将加大周期性行业如水泥,煤炭和银行的配置,同时逢低买入成长性较好的个股。

      

      精选个股

      关注跌出来的机会

      经历了2010年集体繁荣,又在2011年一季度纠偏行情中整体遭遇调整,成长股的表现着实起伏不定。而在部分基金经理看来,一季度成长股在调整中“泥沙俱下”,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业绩增长持续超预期且相对估值偏低的优质成长股被错杀,目前,消费、医药等被错杀板块和个股面临较好的介入机会。

      在银河行业基金看来,在成本推动的较高通胀背景下,结构转型和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是较难平衡的问题,从目前点位来看,短期向上向下的空间都不大,在此背景下,周期股估值虽然便宜,但难有大的作为。比较之下,新经济和消费类股票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且在经过一轮调整后,部分品种的估值已经较为合理。

      不过,银河行业基金特别强调了精选个股的重要性。其指出,成长类股票整体良莠不齐,又面临大量同类型新股发行的压力,未来可能呈分化走势。所以,配置思路主要会放在稳定高成长、估值较为合理的品种上,通过精选成长类个股来获得超额收益。

      兴业趋势基金的王晓明同样表达了对周期的警惕与对成长的期待。他表示,一季度周期性行业所表现出来的上涨趋势,是对去年一整年这些股票的下跌的估值修复与纠偏。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某些周期性行业的景气程度已达历史高点。在通胀水平持续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政府仍然会采取不少货币紧缩措施,因此需要对这些行业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过,金融行业无论从市盈率市净率角度看,仍然在历史低位,将仍然有一定的估值修复空间。另一方面,虽然一季度消费、医药等行业遭到市场的冷遇,但以目前的估值水平来讲基本合理,同时从长期角度看存在不少品种被低估,因此将继续深度挖掘此类股票的投资机会。

      “展望下一阶段,一方面是现阶段低估值板块的上涨行情仍未结束,另一方面,能够长期受益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内需增长方向的消费属性行业、以及未来持续成长性良好的一些新兴产业新股也面临机会。”南方精选基金“周期”与“成长”都不偏废。此外,博时策略基金、大成价值增长基金、广发策略优选基金等也纷纷看好前期跌幅较深,但成长性明确、估值逐步合理的成长类股票,如消费、医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