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地产投资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南华期货:期货市场进入“机构服务”时代
  • 关注豆油与豆粕价差套利机会
  • 成交密集区处不宜过度杀跌
  • 现货商集体调价 螺纹钢逆市上涨
  • 机构观点
  • 做空动能似有缓解 期指近期或将盘整
  • QFII跃跃欲试期指交易
  •  
    2011年4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市场·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市场·期货
    南华期货:期货市场进入“机构服务”时代
    关注豆油与豆粕价差套利机会
    成交密集区处不宜过度杀跌
    现货商集体调价 螺纹钢逆市上涨
    机构观点
    做空动能似有缓解 期指近期或将盘整
    QFII跃跃欲试期指交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QFII跃跃欲试期指交易
    2011-04-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湖期货金融事业部 李根 (F0267912)

      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2月开放QFII机构投资国内证券市场,时隔8年,于2011年1月25日发布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拟有限开放其参与股指期货的交易。QFII机构对股指期货到底需求几何,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是QFII机构对于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研究。作为国际大投行,QFII机构拥有丰富的产品和投资组合的设计与应用的经验。开放QFII机构参与股指期货,将给A股市场带来新的思路和资金。

      其次是QFII机构在我国A股市场目前的表现。截至2010年底,A股市值为22.44万亿元,QFII份额仅占市场容量的0.58%,由于额度的限制,QFII在A股市场的角色仅仅被定位为一个参与者,而非指导者,一定程度上打击了QFII参与市场的积极性。随着QFII机构2010年报的陆续发布,我们统计了获批额度最大的6家QFII近两年在A股市场的持仓,发现为了规避系统性风险,QFII机构采取了明显的低吸高抛的操作:2009年三季度沪深300指数的低点,QFII加仓至40%;在2009年四季度的高点,QFII机构大幅减仓至26%;此后直至2010年二季度的点,QFII机构不断加仓至37%;直到2010年四季度的高点,QFII机构不断减仓至14%。2010年全年沪指下跌14%,涨幅列世界倒数第三。我国证券市场存在部分投机市场的特征,在缺乏股指期货等对冲和风险管理工具的情形下,可以看到QFII机构的仓位控制非常谨慎,不少机构甚至在2010年年报上披露中国A股市场零持仓。从规避系统性风险这一角度来看,QFII机构对于股指期货也是迫切需要的。

      第三,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QFII制度的运行历史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在我国台湾和韩国QFII制度实施的初期,也有一定投资额度的限制,随后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直至完全自由。1998年,我国台湾加权股指期货上市后,QFII汇入金额也随之急剧增加。仅1999年汇入金额甚至比1991至1998年总和还要多,达94亿美元。此后的三年也保持净汇入,合计251亿美元。1996年,韩国股指期货上市后,QFII汇入资金也上升势头明显。1996~2001年间共计汇入344亿美元。我国QFII制度目前也处于运行初期,如果复制韩国或者我国台湾的运行轨迹,在股指期货上市后,QFII汇入金额应会出现质的飞跃。

      最后我们看离岸股指期货(A50)的运行情况。2006年9月,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其一手合约价值约5万美元,需数十万张A50合约对冲QII200亿美元的额度。整个2009年度,A50仅成交象征性的1手;2010年前7个月,A50也一直保持零成交的纪录。A50的转机突然发生于在沪深300指数期货正式上市之后的2010年下半年,8、9两个月的月度成交量分别达10860、42115手。这无疑是机构迟迟不能参与沪深300指数期货交易的无奈之举。与A50指数期货相比,沪深300指数期货在流动性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正式运行至今的一年中,主力合约月成交量最低也在两百万张以上,最高在一千四百万张以上,一千万的资金仅需4.2秒就能完全消化,故能帮助机构投资者减轻冲击成本以及流动性风险的担忧。

      综上所述,QFII机构在产品设计,投资组合应用,风险管理等方面均对股指期货有实质的需求。尽管QFII机构的额度相对于庞大的A股市值来说很小,随着QFII相关的政策逐渐放开,将会给A股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结构调整。(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