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心一
除艺术品自然具备的艺术价值之外,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还具有相应的投资价值,这使得艺术品常常兼具艺术性与投资性;然而,对于一件艺术品,在其被创作完成后,还未被赋予投资性;艺术品必须经过公开展示才能为世人所知,而在展示的同时,人们就会对艺术品进行定价,评估它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也就是说,展览和展示是艺术品被赋予商品属性的一种过程。
艺术品展览的目的主要可以分为商业性展览和学术性展览。商业性展览的最终目的是艺术品的商品化,展示只是交易的手段,商业才是展示的目的。另外还有一种艺术品展示模式——拍卖会,拍卖市场作为艺术品交易的二级市场,更加能够体现艺术品的商业价值。艺术品从一级市场进入二级市场,经历了其商业价值的巨大飞跃。而因为艺术品的非标准化特性,买卖过程中,买家会有亲眼见到原作的需求。拍卖会前的拍品展示功能就是满足这个需求。学术性展览主要以对公众的美学教育艺术及艺术家的推广为主,一般会在美术馆进行展览。
艺术品的艺术性与投资性两重属性是否是相关联的呢?例如当今世界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居首位的作品是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但这显然并不意味着毕加索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中艺术造诣最高。对于艺术品的艺术性与投资性的争论旷日持久,上世纪7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就强调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反对投资价值;同时期兴起的大地艺术(Land Art)则更加反对艺术品的市场交易,甚至冲出美术馆的局限,走到户外。虽然艺术品的投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但二者并不必然成正比,一件艺术品的艺术性高,未必能具有相应的市场价值或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反之亦然。提出“注意力经济”理论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高德哈伯(Michael H. Goldhaber)认为,艺术的目的是吸引注意力,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不管如何,艺术品天生就有展览和展示的需求。
商业性展览最主要的模式之一就是艺术博览会,是艺术品商品属性的主要集中平台,为艺术的发展与交易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艺术博览会有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以及美国的军火库(Amory Show)。1979年首届纽约艺博会成功举办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艺博会的主角是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参展商,他们带来了最新、最好的商业艺术品。在美国和欧洲,多数的艺术展的参展商平均在100至200位上下,而纽约艺博会的参展商每年平均保持在600位左右,在大型国际艺术展的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内地目前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博览会有中国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相比于国外的博览会,这几个艺术博览会发展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其参展的画廊也主要为中国本地的画廊,国际性的知名画廊数量比较少。画廊代理艺术家主要为具有一定名气的年轻艺术家,其中也不乏一些中国当代一线艺术家。另外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国际艺术展也越来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成为亚洲新的标志性的博览会。
艺术品博览会作为艺术品集中展示的平台,它汇集了众多画廊,成为了艺术品一级市场当仁不让的风向标,如同时装周一样引领国际潮流,成为艺术品被赋予商业属性的重要平台。在博览会中,一般包括商业区和学术区。商业区内就是符合博览会标准的画廊。同时,也会有青年艺术家和特别项目专区。学术区内举办艺术品评论和艺术品投资讲座等。在这个艺术品实现商品化的平台上,就好比展示了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各种类别的IPO艺术家,Pre-IPO艺术家,VC艺术家,和Angel fund艺术家。这个平台对投资者来说是了解艺术品市场现况、变化、趋势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主要反映艺术品转化为商品的特性时,更多地受到历史背景、审美取向、市场需求、政策导向、时代地域、乃至人为炒作、以及特殊的地区性需求(在我国礼品市场的需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的指标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