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D1:艺术资产
  • D2:艺术资产·新闻
  • D3:艺术资产·聚焦
  • D4:艺术资产·市场
  • D5:艺术资产·投资
  • D6:艺术资产·批评
  • D7:艺术资产·收藏
  • D8:艺术资产·大家
  • T1:年报特刊
  • T2:年报特刊
  • T3:年报特刊
  • T4:年报特刊
  • T5:年报特刊
  • T6:年报特刊
  • T7:年报特刊
  • T8:年报特刊
  • T9:年报特刊
  • T10:年报特刊
  • T11:信息披露
  • T12:信息披露
  • 欧洲央行或以谨慎加息应对通胀上行风险
  • 横琴数千亿投资计划陆续推进
  • 魏建国:中国出口增速或降至个位数
  • 证监会连续第二年公开部门预算
  • 两公司IPO下周三上会
  • 世行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9.3%
  • 厉以宁:防止紧缩过度出现“滞胀”
  • 一季度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617亿元
  • 刘士余: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
  • 一季度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趋缓
  •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
  •  
    2011年4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欧洲央行或以谨慎加息应对通胀上行风险
    横琴数千亿投资计划陆续推进
    魏建国:中国出口增速或降至个位数
    证监会连续第二年公开部门预算
    两公司IPO下周三上会
    世行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9.3%
    厉以宁:防止紧缩过度出现“滞胀”
    一季度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617亿元
    刘士余: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
    一季度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趋缓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欧洲央行或以谨慎加息应对通胀上行风险
    2011-04-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天龙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王天龙

      作者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副研究员

      与美联储日前宣布仍维持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不同,欧洲央行不久前发布的月度报告再度释放出谨慎加息信号。此前,欧洲央行已将基准利率由1%提高至1.25%,这是欧洲央行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提高利率水平,也是其成立以来首次先于美联储加息。欧元区也因此成为继新兴经济体国家相继加息之后,首个启动加息程序的主要发达经济体。

      笔者认为,欧元区经济温和复苏是欧洲央行加息的重要前提之一,有利于稳定欧元区通胀预期和强化欧元形象,欧洲央行小幅加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欧元区实体经济温和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会逆转。尽管欧洲央行小幅加息,有抑制消费需求、增加企业投融资成本、推高汇率和减少出口等不利影响,加息也将给目前仍未摆脱主权债务危机的葡萄牙等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考验。但是,由于加息后欧元区利率仍处低位,货币政策依然较为宽松,所以小幅加息不会影响未来欧元区经济温和增长。

      第二,欧元区金融市场的紧张形势没有改变。从债券市场看,加息对欧洲国债收益率上扬影响较大,恐将加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从金融体系看,加息对欧洲银行业潜在影响较大,将加大融资成本,导致不良率可能上升。从外汇市场看,受加息提振,欧元有望继续走强。尽管欧元走强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资本流入欧元区,但也将提高部分欧元区国家的融资成本,削弱其出口竞争力。相比之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此反应较为平静。

      第三,增强了全球抗通胀阵营的力量。在本轮全球性通胀压力下,欧洲央行加息是自保之道,对缓解全球性通胀压力的作用也比较有限,但欧洲央行小幅加息,却标志着欧元区正式加入新兴经济体抗击通胀的统一战线,能够增强全球抗通胀的力量,有助于缓解新兴经济体的压力,对大宗商品投机商也具有一定警示作用。

      第四,也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欧洲央行小幅加息,为我国继续灵活实施紧缩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因为,欧元升值有助于分流国际热钱,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随着内外利差的缩小,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也将随之减轻,这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宏观调控。

      同时,欧洲央行释放谨慎加息信号,也为我们认识包括欧洲央行政策在内的未来全球货币政策及走向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第一,新兴经济体国家早已进入货币政策紧缩周期。为应对物价持续上涨,新兴经济体国家先后进入加息通道。例如,巴西于今年3月上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11.75%,中国已连续4次上调利率和9次上调准备金率,印度也于今年3月将基准利率第八次提高至 6.75%水平。

      第二,主要发达经济体总体上仍保持宽松货币政策。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胀形势,瑞典和波兰等部分发达国家已实施加息政策。但美国、日本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仍坚持把基准利率维持在极低水平。例如,日本央行致力于灾后重建,宣布将继续维持零利率政策,并决定对地震灾区金融机构提供1万亿日元的特别贷款。

      第三,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将加大全球经济发展风险。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与对立,短期来看,对主要发达国家有好处。但从长期来看,主要发达国家是全球流动性的输出源头,如果不改变宽松货币政策,大量流动性会继续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发达国家最终也将面临通胀压力。此外,由于利差的不断扩大,热钱涌入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大了这些国家的宏观调控难度与资金逆流风险,对全球经济发展也将构成潜在威胁。

      第四,欧洲央行将继续谨慎推进小幅加息策略。根据欧洲央行的估计,2011年欧元区通胀率将在2%至2.6%之间,高于2%的警戒线,因此预计欧元区年内仍可能加息。但与此同时,鉴于欧元区各经济体发展差距较大,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仍然紧张,欧洲央行的加息决策将更加谨慎,不会大举实施退出策略。在小幅加息基础上,欧洲央行也将遵循“特事特办”的原则,定向对“问题国家”进行流动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