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观点·专栏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中国版“巴塞尔Ⅲ”面世 监管标准全面提高
  • PMI环比回落折射中国经济双重压力
  • 非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两月回升 延续高景气
  • 今年全年外贸或仍维持顺差
  • 超四成“新三板”公司够创业板资格
  • 首季银行代客结售汇
    顺差1342亿美元
  • 去年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年薪3.7万
  •  
    2011年5月4日   按日期查找
    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要闻
    中国版“巴塞尔Ⅲ”面世 监管标准全面提高
    PMI环比回落折射中国经济双重压力
    非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两月回升 延续高景气
    今年全年外贸或仍维持顺差
    超四成“新三板”公司够创业板资格
    首季银行代客结售汇
    顺差1342亿美元
    去年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年薪3.7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PMI环比回落折射中国经济双重压力
    2011-05-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正彦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潘正彦

      作者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4月份PMI环比小幅回落,在笔者看来,并不意味着当前通胀压力已有所减缓,或暗示未来经济增速与通胀压力有可能呈同步趋缓趋势,相反,却反映出当前企业对通胀压力上升及紧缩政策还将延续的双重担忧。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压力。

      实际上,4月份PMI环比回落,首先反映的是市场对持续通胀压力下企业信心及企业发展动力的担忧。也就是说,目前尚未出现经济增速的温和回落引致通胀压力减轻迹象,相反,通胀压力仍在不断升温,反倒抑制了未来企业增长的信心与动力。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通胀压力“有增无减”,原材料涨价是带动国内一般物价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部分上游企业从涨价中获得了通胀“收益”,但这种通胀“收益”是无法长期维持的,因为下游企业的承受力毕竟有限,而任何企业试图通过对产品加价来抵消部分增加的采购成本也是无法持续的。由此推断,目前部分产品价格上涨速度出现放缓是必然的。

      尽管如此,但迄今仍没有足够证据可以证明,未来几个月内通胀压力会明显下降,特别是CPI可以降至3.5%以下水平。尽管有数据显示目前企业投入成本的上涨势头已得到放缓,但其增速仍居高位,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投资信心下降。例如,今年一季度投资对 GDP 增长贡献了4.3个百分点,仅高于2009年一季度,比2009年以来5.9的平均值低1.6个百分点,从中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当前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的基本预期。虽然当前中国制造业生产仍保持增长,但4月份订单增速放缓、产出增长减弱等指标均反映出投资扩张速度已显著降低。

      所以说,4月份PMI的环比回落,较为显著地反映了目前企业对持续通胀压力下中国经济前景的部分担忧,也制约了企业对未来的信心。

      同样,持续通胀压力也使得未来消费增长难以为继。例如,今年一季度再次出现了2009年一季度的经济现象:消费已成为GDP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高达60.3%),并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从表面上看,内需似乎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引擎,但鉴于目前消费水平(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代表)已处于近几年较高水平,预计未来持续增长的潜力并不大。况且,今年一季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已出现回落,如果再加上汽车和住房等商品及相关商品的购买增速下降,这些因素都将进一步挤压未来消费增长的潜力与空间。

      在笔者看来,4月份PMI的环比回落,也反映了企业预期并担忧旨在治理通胀的紧缩政策还将延续。

      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市场的心态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人们既担忧当前通胀压力的持续上升,又担心应对通胀的紧缩政策会对经济增长构成不利影响;既不希望看到“负利率”和通胀压力上升挫伤人们的生活信心,又担忧加息等紧缩措施也可能对产生居民收入下降等不确定性影响。

      其实,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因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加大了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难度。一方面,去年以来央行反复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应对通胀压力,表明央行已将宏观审慎管理原则作为当前货币政策的基调;另一方面,反复使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的调整幅度较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央行的谨慎行事,仍习惯于以警示为主,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已完全转向遏制通胀和管理通胀上。

      不管当前中国是否仍然强调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但基于通胀压力的持续存在,人们依然难以消除对当前紧缩政策可能对中国经济构成负面影响的过度担忧。确实,在当前通胀压力尚未明显减弱前提下,要想彻底消除人们(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对通胀的紧缩政策的过分担忧是很难的。

      综上分析显见,4月份PMI的环比回落,并不预示了当前通胀压力已所有减缓。所以,对当前通胀压力已趋于缓解还心存“幻想”,是相当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