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观点·专栏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公私募基金:5月市场方向难辨
  • 主力去哪里了
  • 每日关注
  • 5月迎开门红 短期或持续震荡
  • 券商5月多看空 继续提防小盘股风险
  •  
    2011年5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公私募基金:5月市场方向难辨
    主力去哪里了
    每日关注
    5月迎开门红 短期或持续震荡
    券商5月多看空 继续提防小盘股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主力去哪里了
    2011-05-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迅雷 ○主持 于勇

      ⊙李迅雷 ○主持 于勇

      

      原本大家以为国家从去年4月份开始的对房地产的整治会使得在房地产上的部分资金流向股市,但股市自去年至今基本上是横盘震荡,经常出现当大市值股票上涨时,小市值股票出现大跌的此消彼长现象;从交易量萎缩与流通市值的增加这一不成正比的现象看,股市似乎增量资金不多,而存量资金却有流出迹象。那么,金融资本的主力究竟在哪里,主力资金又去了哪里呢?

      我们看到,房地产调控至今,房价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回落,反而还有所上涨,且3月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还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销售增速虽有所回落,但还是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说明主流金融资本并没有从房地产市场上出逃,房地产仍然是整个社会资本配置中的主要品种。而A股由于解禁量越来越大,流通市值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达到20万亿。但一季度末偏股型基金持股市值只有1.7万亿左右,仅占流通市值8.5%,与07年基金市值占流通市值30%相比,故不难发现机构投资者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大大下降了。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总规模2006年才4000亿左右,目前已达7万亿,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却从07年的3万多亿降至目前的2.3万亿。此外证券公司理财规模只有1270亿,阳光私募1000亿。对此,中信证券徐刚在微博上惊呼:证券业被边缘化了!因为“目前银行业总资产已经100多万亿,保险业6万亿,公募基金不足3万亿,证券公司长期维持在2万多亿总资产的水平,而且大部分还以保证金的名义存在银行。”

      上述数据已经清晰反映出资金主力已经成为银行的客户,且其增量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实际上,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兴起,与2008年起证监会推行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有很明晰的逻辑关系。因为券商的客户保证金存管到银行,实际上也在某种意义上把客户交给了银行。08年股市非常低迷,而银行则可以趁势发行几乎是无风险的理财产品。09年银行信贷规模大增,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理财产品规模也相应扩张;2010年通胀风生水起,时至今日,银行与抗通胀相关的理财产品又大受欢迎。如投资黄金、艺术品、PE乃至申购新股等的五花八门理财产品应有尽有,且银行为了维护信誉,产品风险极低。而证券业的理财产品,往往投资标的单一,且风险又大,自然很难吸引高端客户。

      今年一季报显示,银行的盈利增长普遍约30%,看来无论货币政策放松或收紧,银行都能获得超额收益,其本质原因是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使得银行的利差收益可观。记得93-95年通胀时,物价双轨制让“倒爷”大发横财,而利率双轨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三角债问题。如今,在储蓄利率不能上浮,贷款利率可以上浮的利率管制模式下,在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信贷市场资金紧张的格局下,银行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所变换出来的理财产品,自然受到主力资金的青睐。而证券业在这几年的严厉监管下,杠杆业务几乎没有增加,自然也吸引不了增量资金,而存量资金中又有不少离场,真有点作茧自缚的味道。

      因此,银行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把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却把证券业给边缘化了;在货币紧缩、民间利率水平大大高过官方利率的背景下,主力跟着银行做资金生意、进行无风险套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股市的发行管制与发行定价市场化的模式,也吸引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从二级市场退出去做PE投资,从而基本抹杀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获利机会。在这种大资金纷纷撤离二级市场的格局下,A股市场究竟是默默承受半拉子市场化造就的“低价股时代”,还是勇于创新,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呢?

      (作者系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