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特别报道
  • 8:市场
  • 9:专版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广告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圆桌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规避业绩估值双杀 基金守株待兔回归防御
  • 多空分歧
    大宗商品争论四起
  •  
    2011年5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基金·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基金·市场
    规避业绩估值双杀 基金守株待兔回归防御
    多空分歧
    大宗商品争论四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规避业绩估值双杀 基金守株待兔回归防御
    2011-05-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晓婧
      高晓建

      黎明前的黑暗,或许是最残酷的日子。

      对于基金而言,遭遇考验的不仅仅是投资智慧,更是“忍耐力”。

      对“滞胀”的担忧开始在基金经理中蔓延,而大宗商品的一轮暴跌更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毫无疑问的是,紧缩政策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出现,企业盈利面临两头受压。面对可能出现的业绩和估值双下调的“戴维斯双杀”风险,部分基金的投资心态正从进攻转向防御。

      ⊙本报记者 吴晓婧

      仓位:新的“空”老的“减”

      新基金空仓不建仓,老基金减仓不加仓,基金经理的谨慎心态暴露无遗。

      防御姿态的背后,则是正在基金经理中蔓延的一种担忧:高通胀与经济增速放缓并存,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甚至整个新兴市场出现一轮滞胀。而大宗商品的一轮暴跌,更是引发“泡沫论”、“拐点论”的诸多讨论。

      上游要承受成本、人工费用增长压力,下游却因为部分产品终端价格难以上涨,制约了企业盈利空间,导致盈利增速下降。

      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之下,基金经理选择了严格控制仓位,保守型的仓位防御策略。

      在上海一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看来,“通胀前高后低的预判有可能面临修正,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紧缩货币政策不会轻易转向。考虑资金的羊群效应,估值和盈利预期的波动往往都会被市场情绪放大。积极调整仓位,规避可能的风险,成为当前的较优策略。”

      显然,在经济、盈利、资金面等因素出现改善之前,基金对于市场的态度是相当谨慎的,减仓依然是主流。

      受4月主要宏观数据以及紧缩预期的影响,上周市场继续维持弱势震荡走势。基金再度选择了主动减仓,其中,高仓位基金出现了较大幅度降低仓位的动作。

      据德圣基金仓位测算,上周各类型基金继续呈现主动减仓态势,但减仓力度较前周略有放缓。其中,可比主动股票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83.42%,相比前周下降1.09%;偏股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78.31%,相比前周下降1.22%;配置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70.98%,相比前周下降0.67%。扣除被动仓位变化后,各类型偏股方向基金仓位仍有较为明显的主动减持。

      具体来看,上周主动减仓的基金占到多数。扣除被动仓位变化后,193只基金主动减仓幅度超过2%,其中58只基金主动减仓超过5%。不过,部分基金也选择了主动增仓,61只基金增持超过2%,其中5只基金主动增持超过5%。

      此外,手握重金的次新基金也选择了“现金为王”,空仓静待投资时机的策略。“市场方向不明之际,是考验‘忍耐力’的时候。”一位掌管次新基金的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市场对于较高的通胀已有所预期,但对经济增速下滑反映得并不充分。大宗商品的反复,更是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地等待‘跌’出来的建仓机会。”

      与以往次新基金建仓速度分化相比,4月以来成立的10只主动型股票方向投资基金的净值几乎“纹丝不动”。统计数据显示,上述10只基金近期净值表现与其面值相比,变动幅度基本在1%左右。其中,4月14日成立的东方保本混合基金、4月19日成立的国泰保本混合基金、4月20日成立的大成保本混合基金以及4月21成立的工银消费服务行业股票基金,净值几乎都维持在“1”元左右。 

      

      预判:黎明前的黑暗日子?

      上周末,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虽然又一次超出了市场预期,有意思的是,基金对于这一动作的解读却偏向于正面。在上投摩根看来,盘面对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与提高存准率反应尚属平稳,周五后半场拉升颇有短线利空出尽味道,

      此外,亦有部分基金倾向于认为,市场或许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日子,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加大了短期风险,但如果紧缩力度继续加大,经济下行速度加快,通胀焉有不下之理?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的历史高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准备金。

      长信基金毛楠认为,从市场趋势来看,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加大了短期风险,但如果紧缩力度继续加大,经济和通胀下行速度也将加快,这将有助于政策的方向性转变和流动性逆转时间的提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市场上涨的时间窗口。“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短期风险集中在周期性股票,盈利成为未来投资选择的主要关注方向。”

      此外,高盛唱多A股的言论亦成为市场关注的角度。“中国的通胀不会成为大问题,无需过分担忧。”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原高盛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12日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已明显放缓,通胀压力下半年就会回落,届时中国政府需要停止紧缩政策,中国股市也会迎来大幅反弹。

      不过,对于通胀能否在下半年回落,基金经理的预期并不一致。大成内需增长拟任基金经理杨丹指出,相较于去年的高通胀,今年的通胀结构出现了变化。去年的通胀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比如猪肉、食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这些因素随着市场的供需不断调整,价格的上涨不会一直持续。但是今年的通胀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居住、服装、服务等因素,这种由于能源成本、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提升等造成的通胀则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

      杨丹说:“自去年开始,多家研究机构持续预测通胀可能已经见顶,但现在看来,之前的多次预测存在误判,即,CPI并未见顶后展开回落,而是持续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此背景下,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显示了央行回收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的决心。

      

      选择:回归“吃药、喝酒”

      基于对滞涨的担忧,基金的投资逻辑再度生变。

      在基金经理看来,经济增速短期内放缓是大概率事件,在实地调研中他们也发现,高通胀给经济复苏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许多行业正陷入成本快速攀升的困境,这使得加仓周期股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

      诺德的一位基金经理也表示:“从目前的周期板块的轮动角度看,经济周期似乎不值得太过乐观。周期板块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机械装备为首的销量敏感型的稳定成长类周期股,第二类是煤炭有色金融地产等为主的价格敏感型的强周期股,第三类是黑色金属、化工、交通运输、公用事业为主的上挤下压型的传统周期股。一般而言,第一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投资品种,第二类是强趋势性的投资品种,第三类无人问津。”今年以来,年初第一类周期股强势上涨,铁路设备、工程机械、海工煤机等;3月中下旬开始,第二类周期股接过接力棒,银行、地产、焦煤等大幅反弹;近期,原先无人问津的第三类周期股也开始蠢蠢欲动。在其看来,这显示当前的周期轮动进入后半程。

      谈及经济增速下滑忧虑下的投资策略,一位QFII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周期复辟已经接近尾声了。前期已经将周期性行业的仓位逐步降下来了,在保持较低仓位的同时,增加了消费品的配置作为防御的手段。”

      银河蓝筹基金经理孙振峰则指出,如果经济增速放缓的预期兑现,现行的工业价格上涨可能放缓,这一方面将压制周期股上涨空间,一方面市场将进入政策观察期,在此背景下,市场中仍然是低估值行业具有相对收益。“如果二季度通胀控制较好,市场可能会预期通胀放缓,这将有利于市场进一步上涨;反之,如果通胀控制不好,市场则可能出现调整。”孙振峰说,“而周期股价格如果不能进一步上涨,市场上涨空间也就极其有限。部分非周期行业,如白酒和医药,目前来看已经释放了大部分风险,后续可能会进入寻底过程,不排除未来出现局部投资机会。”

      事实上,随着周期类及非周期类股票估值差距的逐步缩小,部分基金经理们开始更加重视消费类股票的机会。“消费增速的普遍回升有利于消费股的表现。”上海一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透露,“近期机构加大了对医药、酒类等消费品的调研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