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成林 魏梦杰 ○编辑 全泽源
与特锐德一同上报材料冲击首批创业板公司却最终被否的赛轮股份,此次将目标锁定在沪市主板。在公司“孜孜不倦”谋IPO之时,2007年底入股的两名高管却选择了“原价退出”,这折射其上市征程中的微妙与隐忧。
二度上会 转冲主板
5月18日,证监会发审委将审核青岛赛轮股份的IPO申请。据披露,赛轮股份此次拟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9800万股,募集资金6.03亿元用于包括技术研发中心和年产1000万条半钢子午胎项目的建设。
这不是赛轮股份第一次叩响A股大门。2009年7月,创业板开启后,青岛两家企业——特锐德电气和赛轮股份同时递交了申报登陆创业板的申请材料,结局却不尽相同,特锐德在9月份成为全国首家过会的创业板企业,赛轮股份却无缘首批上会名单。
至2009年11月27日,证监会公告赛轮股份IPO预披露材料。该公司拟在创业板发行不超过9800万股的A股股票,募集资金5.14亿元,同样用于上述两个项目的建设。然而发审委2009年12月1日公告,赛轮股份首发未获通过。
一年半载之后,赛轮股份再度谋求A股IPO,但改换“门庭”之后,能否顺利过会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
披露内容仍存瑕疵
综合各方信息来看,赛轮股份第一次被否可能出于四方面因素——股权结构分散;募投项目新增产能存重大不确定性;利润水平波动明显,持续盈利能力待考;发行股本过大,不适合创业板。
对比最新招股书,第一及第三项原因仍存,如2008-2010年度,赛轮股份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8.75亿、25.46亿及40.5亿;相比之下,公司的净利润则分别为2630万、12437万和11325万。
第二项的影响在日渐削弱。招股书介绍,公司已采取三项措施应对:首先,立足美国市场的策略不变,并进一步适时加大对美国的市场推广,借“特保案”对市场的竞争格局的影响,力争尽快提高在美国的品牌知名度;第二,积极开拓美国以外的海外市场,减少“特保案”的不利影响;第三,提前着手准备半钢胎的国内市场销售,力争尽快实现国内市场的突破。
第四项更为有趣,虽无直接监管条文规定创业板企业的发行上限,但民间传闻中上交所与深交所关于发行股数的“楚河汉界”或许也是此次“转板”IPO的缘由。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中赛轮股份所披露的关联交易情况与公司股东软控股份于2010年年报披露的内容存在差异。
软控股份2010年年报显示,2009年3月,该公司高管袁仲雪、张焱辞去赛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职务,软控股份与赛轮股份有限公司不再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关联方。软控股份将赛轮股份作为历史相关人,只披露了2010年一季度的关联交易4848.68万元。
然而赛轮股份招股书却显示,软控股份持有公司8.13%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2010年全年,软控股份及其子公司与赛轮股份发生关联交易2.13亿元。
两名高管半路“下车”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二度冲击IPO的赛轮股份已准备充分,但仍有两名高管在半途中原价“退票”要求“下车”,奏响些许不和谐之音。
招股书披露,公司原股东刘玉文于2010年5月17日去世,其继承人李红于2010年6月12 日与王德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取得该股权价格150万元转让其持有的34.15万股。
同日,公司原股东孙永乐与大股东杜玉岱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34.15万股按原取得价格150万元转让给后者。
对原价转让,李红表示,因继承获得上述股权,不善于管理此类股权投资资产;孙永乐则表示,因个人原因需要资金变现。
资料显示,2007年11月18日,赛轮有限股东会同意刘玉文、孙永乐等34人以5元/单位注册资本的价格增资。公司表示,意识到核心管理层及核心技术人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提高其工作动力实施本次增资。
招股书并未明细披露刘玉文、孙永乐分别在赛轮股份从事何种工作,但查招股书可见,公司曾在2008年为孙永乐预借出国费用达72万元之巨。
与此同时,此前突击入股的史玉柱、陈金霞、涌金系关联公司,虽然被广泛质疑,但眼下来看,他们丝毫未减持公司股权。两相对比,两高管的原价退股就尤显得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