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调查·产业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能把征税成本降下来吗
  • 管不住信托
    就不可能控制社会融资总量
  • 华为的中庸密码
  •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有几大关键步骤
  • 谁在美国政府的花钱冲动中盈利?
  • 不良贷款明降暗升值得警惕
  •  
    2011年5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能把征税成本降下来吗
    管不住信托
    就不可能控制社会融资总量
    华为的中庸密码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有几大关键步骤
    谁在美国政府的花钱冲动中盈利?
    不良贷款明降暗升值得警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管不住信托
    就不可能控制社会融资总量
    2011-05-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大贤

      ⊙王大贤

      

      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房地产信托业务被传叫停,接着银监会辟谣;再次被传叫停、再次辟谣。房地产信托业务怎么了?媒体对此为何如此关注?笔者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房地产调控已进入紧要关头和重要拐点,另一方面也证明目前房地产信托对于房地产公司的重要性。

      央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新增房地产贷款共计5095亿元,同比少增3338亿元。随着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息、楼市调控深入,加上各家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抽紧、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和再融资相继“关门”,房地产企业的整体流动性趋紧,开发商遂将地产信托当“救命稻草”,房地产信托项目数量大幅度提升。中国信托协会的统计数字已证实了这一情况。今年前4个月,信托公司共计发行集合类房地产信托项目222个,募集资金722亿元,发行数量同比增长67%,募集资金规模同比增长115%。而据笔者了解,信托公司的好多产品,如“资金集合信托”、“股权投资集合信托”、“城市发展基金信托”、 “特定资产收益信托”还不在上述统计范围内。如果加上这些产品,房地产信托资金量恐怕还要翻个跟头。

      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背景下,由于房地产领域隐含的金融风险比较高,房地产信托风险不容忽视。为了能顺利从信托公司融资,房产公司承诺的回报率普遍在20%以上,盈利被削薄,风险则被放大。当然,这种风险也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期就强调,在房地产信贷风险防控上,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些新苗头密切监测,加强研判,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的监管,防控“影子银行”风险,加强影子银行问题的调查研究,做好跟踪分析。

      前不久,央行发布《理财、资金信托专项统计制度》,意在密切监测银行理财资金和信托资金的动态,防范“影子银行体系”膨胀,导致社会融资规模管控失效。信托公司被要求按月向所在地人民银行报送自有资金运用、信托产品发行等情况,其详细程度甚至超过信托公司向银监局报送的非现场监管报表。

      同时,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新规制约下,银行新增信贷已得到有效控制,央行也有意制约信托公司的新增贷款。近期,央行要求信托公司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的余额原则上不能新增,如果新增,要按新增额的150%向央行的特种存款账户缴纳存款,存款没有利息。

      央行此举,初看意义不大,因为信托公司自有资金本来就少,限制自有资金发放贷款,对调控社会融资总量贡献不大。但对于调控房地产来说,则可能影响颇大。建立起了特种存款制度之后,央行可随时要求信托资产规模增长过快的信托公司,向特种存款账户缴纳更多无息存款,类似于针对银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信托公司自有资金如果用于投资或发放贷款,可以赚取收益,如果被央行要求缴纳为特种存款,就没有收益。特种存款可能成为类似差别存款准备金的一种调控工具。

      对央行来说,不管住银行表外资产和信托,就不可能管好社会融资总量。调控信托融资是必须要走的一步。近期,央行利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一年期或三年期央票控制银行贷款数量已初步发挥成效,但在银行信贷受阻的同时,信托融资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驻,央行通过调控信托公司自有资金的运用,严密控制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规模增长过快。

      货币调控措施使得房地产企业面对的资金链问题日益严峻,房地产信托理财产品也将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在相当一部分城市,由于楼市成交量大幅萎缩,房地产企业通过销售回款的难度明显加大,一些实力较弱的地产商可能无法兑现预期收益。投资者对此尤其需要审慎,不能仅以预期收益率为第一考虑因素,还应更多关注贷款企业资质和财报,关注相关抵押担保条款是否充足。

      (作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