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的“稀缺性”
|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朱贤佳
美联储又在为国内的通胀水平“吹冷风”了。在18日发布的报告中,美联储称近期走高的通货膨胀率是“暂时现象”。潜台词是,何必为通胀这么忧心忡忡,我们还不急着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样的表态俨然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通胀预期而来。每当美联储议息,有关美联储为了应对通胀将暗示紧缩的言论便不绝于耳。
“预期”这个东西不容小觑,它可能会对市场需求产生关键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物价,甚至还有可能和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波动产生直接联系。
管理好市场预期,自然也就成为美联储非常重要的任务。一旦人们对美联储的加息预期降低,它便有理由继续维持其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自然也就应声下跌。此举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美国的债务负担可以因此减轻,在贸易上也能获得优势。
问题在于,市场预期的“保鲜期”能有多长?当人们最终发现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措施削弱了美元并引发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而这些商品又是民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他们的感受会好吗?甚至可以说,把全球宽松货币环境说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最大动力一点也不为过。这种货币环境既刺激了商品现货需求,又推动资金流向商品市场。
很难想象在商品价格长期上涨的情况下,民众还能对诸如“通胀只是暂时的”此等言论忍耐多久。而一旦市场预期发生偏转,后果不堪设想:非但美联储此前的政策效果统统化为乌有,更有可能面对更加严重的信任危机。
为了说明自己的量化宽松政策确实是明智之举,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正做着前任从未做过的事情:将股市视作美联储取得成功的标志。他曾在海外媒体撰文称,“股价上涨将增加消费者的财富,帮助增强信心,进而刺激支出。支出增多将带动收入和获利增长,在良性循环中,这会进一步支持经济扩张。”
美联储拿股市涨幅作为第二轮量化宽松成功的证明,但这也不免令人担忧,美联储是不是在帮市场抬轿?有观点就认为,这会延长由信贷推动的景气大起大落循环现象,这种循环让冒险激进行为得到好处,却让严谨负责的做法吃亏。而正是这种“让老实人吃亏的政策”造就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市场预期其实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对它的使用不能超过市场预期的总量。股价表现在本质上只是一时的,一旦股市下跌,美联储是否会采取更多干预行动?一旦形成了美联储随时会支持金融市场的预期,美联储似乎又要背负多管闲事的“恶名”。
笔者想提醒一下美联储,不管是管理通胀还是刺激经济,如果以道德风险作为赌注,那么必然处于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