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安仲文 ○编辑 张亦文
在A股市场渐渐告别无风险打新时,基金“打新”策略正逐渐趋同二级市场投资,估值、成长性成为基金经理参与打新的核心要素。
据有关统计,352只基金今年来一共参与了918次“打新”,其中参与新股的首发申购为892次,参与已上市公司定向增发26次,首发申购和定向增发申购动用“打新”的资金总量约2900亿元。而基金所参与的打新股活动中涉及到破发个股则有79只,账面亏损使得基金经理不得不改变打新的策略。
“无风险打新的时代基本上结束了,现在要选股。”南方盛元基金经理蒋峰向《上海证券报》坦言,并非“打新”不能使基金获取收益,而是要改变基金参与“打新”的策略。他解释说,“打新”具备较强的风险使得“打新”必须像对待二级市场投资一样,而不是将其看成是股票市场中的无风险产品。
南方保本拟任基金经理孙鲁闽也指出,现在“打新”必须更多关注新股的估值、成长性,这要求基金公司对新股有更精确的研究报告,那些拥有较多的研究资源的基金公司依然可以在“打新”活动中获取不错的收益。“关键是个股精选。”他这样强调。
与此同时,“打新”风险越来越大及获取收益的艰难程度也使得基金公司加大了对新股研究报告的质量要求。
国内一家基金公司人士昨日向记者透露,现在公司正在加强对新股的深度研究报告,一方面除了对新股的估值、成长性作出精准的判断外,对研究员的考核力度也大幅提升。“我们现在会给研究员的定价报告计分。”上述人士称,如果研究员的定价低于合理定价,基金没有打中新股,那么基金经理就可以给研究员的考核计算负分,当研究员定价偏高,而基金又因新股破发被套牢也要给研究员计算负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恐慌新股破发之际,一些基金经理认为这种恐慌氛围有可能使得“打新”面临某种机遇。“对新股的恐慌可能使得部分新股定价低于合理价格。”深圳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基金对新股越来越多持谨慎态度及市场的恐慌氛围有可能产生投资机会,部分新股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定价大幅向下偏离合理价格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参与“打新”极有可能给基金带来不错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