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公司巡礼
  • 13:开市大吉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路演回放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观察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听王立新讲银华基金的故事
  •  
    2011年5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16版:基金·人物 上一版
     
     
     
       | A16版:基金·人物
    听王立新讲银华基金的故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听王立新讲银华基金的故事
    2011-05-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文清

      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十年足可以改变一切,包括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5月28日银华基金将迎来自己的十周年生日。用十年的时间如何打造一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基金公司?银华基金的案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对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来说,银华基金十年里的每一天都历历在目。这十年给银华基金留下的有峰回路转的喜悦,有上下求索的足迹,有收获成功的掌声,也有无法释怀的遗憾。对这一切最感同身受的人恐怕就是王立新,他的人生轨迹在9年前的2002年就和这家公司牢牢联系在了一起,银华十年,王立新担任了9年的高管,其中5年担任总经理。十年里银华基金从一颗孱弱的小苗成长为业务牌照齐全、规模稳居行业前十位的枝繁叶茂的大树,王立新也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历练成一位沉稳谦和胸有丘壑的行业领军人物。

      ⊙本报记者 王文清

      跨越百亿,这是一个关乎生存的问题

      对于一家新基金公司来说,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摆脱财务亏损的压力是决定未来的关键一步。而盈利的关键就是规模,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突破百亿规模就意味着基本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而放手大干了。充实人才团队、拓展营销渠道、树立公司品牌,这一切提升竞争力的要素都可以按一家大公司的做派来规划和实施。

      银华基金的第一个百亿规模是如何实现的呢?

      银华基金的起步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并没有得到市场机遇的眷顾。公司成立后创业阶段的艰难令王立新永远都无法忘怀。

      “银华成立之后股市已经到了周期顶点,市场开始往下走,封闭式基金的二级市场开始出现折价,当时天华基金的扩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由此看来,用“生不逢时”形容当时的银华基金一点也不夸张。

      2002年9月雄心勃勃的王立新正式从当时的行业龙头南方基金进入新成立的银华基金,在南方基金负责开放式基金产品设计和营销的王立新进入银华的第一仗就是要确保公司的第一个开放式基金——银华优势企业基金的发行。

      “当时也是非常困难,因为是新公司,规模小,找托管行费了很大周折。”

      银华的第一只新基金最后还是在中国银行发行了,但只得到了20天的档期。

      “从10月1号到18号,托管行要求20天必须发行完,时间很紧张,确实发行的非常困难,因为老百姓那时候还不太认识基金”。

      对新公司来说,新基金发行是天大的事儿。天道酬勤,银华优势企业基金最后发行了16.8亿份。

      让全公司欢欣鼓舞的是,银华优势成立后,公司的规模达到40亿份,初步解决了的生存问题。

      初战告捷的银华不想随波逐流,希望自己设计发行一只与当时市场特点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契合的新产品来。但创新给他们带来了没有想到时间成本。

      “那两年市场不太好,我们2003年没有发行新基金。当时主要是想开发一个适合老百姓需求的、风险比较低的产品——银华保本基金,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名字上也叫‘保本’的保本基金。但那时审批起来比较困难,法律上的问题、托管行、担保机构签协议,中间就反反复复很多次。”

      2004年2月份银华保本增值基金正式获批,随后的那段日子可以说是王立新那几年最快乐的时光。

      “真的也没想到发行的会那么好,因为之前都是股票型的基金,应该说保本基金适应了老百姓的需求,我记得当时是发行了9天,就达到60亿的规模上限”。

      银华保本基金当时是在建行发行的,建行的系统非常先进,能及时地看到基金销售的即时数据。发行最后一天王立新和同事们在建行的会议室看电脑屏幕上数字的变化,激动之中银华保本的首发规模跨越了60亿份。

      “当时是非常兴奋,发完这60亿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百亿俱乐部,从这个时候开始公司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存问题”。

      

      立业之基,从持有人利益出发

      哲学系高材生投身金融业的王立新似乎永远难以绕开一个最通俗的哲学命题——祸福相依。事后看来银华基金经历的逆境和坏运气最后竟然都转化成为难得的发展机遇。看完王立新给我们讲的银华基金下面的故事,应该会给我们一些急于取得成功的公司带来启示。

      在做大规模这个关乎公司行业地位和实力的问题上,银华基金与同行相比在几个关键时机上确实没有好运气,总是慢了一拍,但富有戏剧色彩的是当时慢了的这一步最后均成了银华加速进步的核心动力。

      2004年银华基金费尽心力“两年磨一剑”,推出了银华保本基金,虽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9天募集60亿,但却是两年埋头耕耘换来的结果。2004年股市一片大好,基金热迎来第一波高潮,银华基金在外界看来有些逊色。

      “那一年出现了八九十亿规模的基金,大家发行的规模都比较大,可以说老百姓开始认可基金,但持续时间不是太长。2004年股市又比较低迷,大多数的股票基金有亏损,保本基金的表现就比较好。然后就进入2005年,市场又不太好,我们发行了道琼斯88指数、银华优选,当时发行的时候非常困难,只发行几个亿,但这两个产品建仓的时点很好,后来成了我们的旗舰产品。”

      到2007年大牛市的时候,基金闭着眼睛就能募集百亿的黄金岁月到来。可银华基金却又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最开始的四个股东之一南方证券破产,受此影响公司新产品停发。

      “2007年那么好的市场我们竟然一只产品也没有发。”

      虽然在最好发的时候没有发基金,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银华基金的规模也突破了1000亿。

      一年之后,A股的泡沫终于被挤破。直到今天,整个基金行业都在为当时盲目接纳的数千亿“傻钱”还债。但总体来看银华基金与同行相比对客户的伤害比例不大,因为“坏运气”两次让公司避免了在市场高点的时候发行基金,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最后的结果是银华赢得了投资者信任,避免了公司的大起大落,公司活在了一个真实的环境之下,而不是飞进了肥皂泡。

      目前银华基金的总规模超过800亿,与市场最高点时的变化并不太悬殊,去年公司获得管理社保基金组合的资格,十年来银华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赢得了稳健的名声,赢得了投资者的掌声。从这一点来说,银华基金、王立新以及银华的大多数基民无疑都是幸运的,应该感谢逆境给了他们成功的种子。

      

      独立思考,知易行难的成功哲学

      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成功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种,但其中主要的永远只有一个:在关键的时候他们做出了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决断,最后被时间证明这是多么聪明的选择。

      有两件事可以证明掌舵银华基金的王立新是一个具备成功基因的管理者。

      基金公司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轻资产行业,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最主要的资产就是人才。在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每一个基金公司的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最头疼的就是人才的问题。如果问王立新最近几年他自认为明智的一件事是什么,他肯定还是会说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行业低潮、不少公司收缩战线的时候果断出手,大举招兵买马构建了一支豪华投研团队的故事。

      从2007年开始,王立新越来越多地想到银华未来的定位。如何把基金管理公司做成百年老店、做成优秀的基金公司?未来的银华基金应该是精品店公司还是全功能公司?

      “做成优秀的公司需要很强的投研体系、投研队伍。虽然08年市场大跌、规模缩水较多,但我们还是在08年市场最低的时候开始招聘人才,因为我们觉得投研队伍当时过于单薄”。

      市场很多人知道,银华基金在不少公司采取紧缩战略,准备勒紧腰带过日子的时候,2008却开始了一次大力度的揽才计划。

      “当时的想法是招人成本会低一些,容易找到人。从08年到09年,银华投研团队从20个人差不多发展到突破100人。现在看来这个举措还是非常正确的,虽然成本增加也会有一点点压力,但对公司长远来看还是有好处的”。

      还有一件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王立新对基金行业的乐观,这和近两年来弥漫市场的对基金业的悲观情绪行程了对比。

      王立新认为,近两年基金在行业规模上原地徘徊,在发展速度上被银行、券商、保险、私募等领域的资产管理业务所超越是正常的现象,有其合理的一面。基金的症结是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影响,无法大量满足普通投资者对低风险并有一定业绩保障产品需求。

      “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展快,是因为有条件设计出低风险、有保障的产品,因为银行背后有一个巨大的资产池,他有可能设计出老百姓喜欢的产品”。

      王立新对基金的乐观来自于他对行业问题的深刻认识。他认为目前基金投资部分呈现出“散户化”特征这与其客户结构直接相关。基金行业缺少制度安排下的机构资金的稳定进入,他称之为“制度性资金”。他认为未来基金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养老金。

      在王立新看来,不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问题还是制度性资金的流入问题,目前都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其取得实质性进展之时就是基金业进入良性发展快车道之日。

      对行业的信心也是王立新为银华下一个十年谋划的基础,银华下一个十年怎么走,王立新很低调,他不是一个喊口号的人,但这不证明他对银华的未来没有雄心。

      “10年还是比较短的,公司随着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和国外大型基金公司还是和国内的兄弟公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王立新采访语录摘编

      对于银华的成绩王立新更多是归结为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的支持、核心团队的稳定、投研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内控的成功、创新等等,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展开深入研究。在记者的采访中,他还有很多精彩的表述,我们摘编如下:

      “我是学哲学的,从思想层面去影响投研团队,我还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一是怎样认识中国股市的规律;二基金经理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有些人频繁交易,有些人认为做交易天天盯盘;再一个就是做基金经理的品质有哪些,就是客观理性,不能似是而非,道听途说;另一个就是怎么把投资工作和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结合起来。有时候给他们推荐点书看,我也是每年看几本书。比如安东尼·波顿的书、《Big money》等”。

      “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基金经理陆续离开了,如果现在还留在银华,那我们将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团队。当然,要把所有人都留下来也不客观,今后还会有人离开,人各有志。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明星团队,降低个人的离开对整个团队的影响。我们也有淘汰机制。明星基金经理是可遇不可求的。平台非常好的话,应该培养出几个明星基金经理”。

      “一个优秀的投研团队,还应该有一两个非常出色的基金经理,这才是比较理想的。做投研和踢球还非常像,非常优秀的球队里面肯定有球星。像巴西球队,虽然这个球队球员都很强,但肯定也有几个更出色的球星,所以整体才很强。有明星又很强,有灵魂人物,投研里面也讲究一个灵魂”。

      “要想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公司发展模式,没必要去做短期投机。只要是法律法规上明确禁止的,就不去碰。虽然我们损失了一些小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