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月中到五月中,基金心态宛若登了一座山峰。前两个星期心态向上,不断增仓,后两个星期心态朝下,一路盘跌。至上周末,整体仓位已经从高位降低到中值附近,基金到底在思考什么?是什么驱动了这个变化?未来这种心态还将持续多久?
⊙本报记者 周宏
四月末是分水岭
从券商发布的基金仓位数据看,四月末是基金仓位变化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基金仓位不断攀升,最高峰的时候大约达到88%的估算值,这个值在后来被称为“88魔咒”。不过从当时情况看,其实,机构并没有很明确的观点转变。相反,大部分仍然看多
其中,部分机构在五月初CPI数据公布和海外市场出现比较大的跌幅时候,依旧看好。比如深圳一家基金当时认为,5月第一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回落,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单周最大跌幅,源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积极的货币收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利于欧美消费和经济复苏。对于中国这样高度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国家,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更是一场“及时雨”。首先是暂缓外部输入通胀压力,也减轻了国内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的压力,这样就避免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较大幅度回落。其次是改善A股市场的基本面。2011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利润低于预期,主要原因就是原材料成本高企,严重侵蚀企业利润。此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原材料成本压力略有缓和,预计2011年下半年上市公司利润状况会逐渐改观。
综上所述,该基金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利好A股市场。尤其是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中下游行业,受益将更加显著。
存准率调整后观点变化
但市场演绎得似乎是另一个解读方案。当上游价格狂奔一季度后,大宗商品的下降不被认为是一种利好,相反则看作经济周期下滑的前兆。而同时,五月份更高的CPI引发了相当多的担心。
从基金经理的观点看亦是如此。如果说五月份CPI数据公布后,还有很多基金冷静寻找看多理由的话,到了存准率公布后,整体市场观点已经转空。
以上海几家大型基金的观点看,存准率公布前,更多的主流观点是“估值已处低位,个股精选是重点”。比如一家基金认为,决定二季度大盘走向的因素主要有四点:通货膨胀,经济运行,政策、估值。鉴于经济开始回落,但回落的幅度还不能导致政府放松政策,但是也不会出台更紧的政策,预计这种背景下,市场不会有趋势性的上涨机会。但由于估值已处于历史的底部,也不会有系统性的风险。
而至于准备金率上提的信息公布后,基金的整体观点已转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对市场资金面短期形成脉冲式影响”,“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等较空的言论。
三条路破解两难思维
而在转空后,目前基金的思维和操作似乎都已经陷于两难。思维上,虽然基金仓位依然下降,但市场也已经下跌。虽然下跌后市场估值较低,但未来基本面似乎并没有太明显的转换迹象。操作上,强势股的纷纷杀跌,导致了防守的交易策略和较低的估值水平形成了操作上的矛盾,更为其未来操作蒙上一层灰色。
不过,从基金的最新观点看,相应的策略似乎也有所明晰。一方面,等待和观望可能是很多基金会考虑的主要策略。一些基金经理表示,目前经济前景不清晰,下半年通胀如得到实质性的控制,实体经济大幅度回落后,政策有可能出现转折,市场将有可能迎来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另一个思路则是继续精选个股。鉴于今年大多数基金都采取“精选个股”策略,这个说法并不意外。不过无论是市场从2900点上到3000多点,还是再从3000多点下调到2800多点,基金整体精选个股的效果在今年并不好,因此,精选个股这帖药可能未必好开。
其三则是采取所谓的“相对平衡的持仓”,这个思路和精选个股正好相反,不考虑精选,但是认定目前市场没有系统性的风险,但很可能有结构性的风险,用平衡的组合来调整各方面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