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指的是上市公司签署的大额合同。按照常理,上市公司接获巨额订单,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公司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业绩增长将有所保障。与之相呼应,应该是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上有所表现。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大单激不起任何波澜,市场对大单逐步产生“免疫”。
就在上周,此类“免疫”现象频频发生。5月19日,四川成渝公告拟参与一单金额超过7亿元的合同项目,合同履行对未来几年公司业绩将产生一定影响,但公司股价当天不涨反跌,跌幅1.04%;5月18日,安凯客车宣布“驶向”沙特市场并签下近10亿大单,金额占其去年营收的三分之一,同样,公司股价当日反向下跌1.78%,次日又跌0.45%;与之同时,科陆电子、棕榈园林也都遭遇了类似的尴尬。
很明显,市场不仅对上市公司收获大单的所谓利好消息完全不“感冒”,甚至还表现出一种“无视”或“不屑”。难道是大单太多,导致投资者习以为常?显然不是。市场对大单的“免疫”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诚信危机。前有杭萧钢构,后有彩虹精化,都曾披露过获得天价订单的信息。但结果却是两份闪着无限光芒的大单根本经不起推敲,最终弄得投资者叫苦不迭。有这两位“前辈”作为“标杆”立着,也就难怪市场对“后生”的敬而远之了。
回顾我国证券市场20年的发展史,信用违规事件屡见不鲜,上市前财务数据造假,中介机构配合包装上市;上市后公司不履行法定义务,信息披露不及时,募集资金挪用、违规担保严重,出具虚假财务报表,盲目寻求再融资等等。所有这些让投资者在这个信息如云的市场中难辨真伪虚实,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诚信危机”一说。
俗话说,诚信乃立世之基,做人之本!资本市场中,诚信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任何违背诚信的行为都将打击市场的信用基础,威胁到市场的稳定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是,“诚信”不知不觉和“危机”走到了一起,而这种信用缺失带来的后果就是市场走向和基本面的完全不搭界。
就拿这“大单”来说,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承揽的新合同量增加,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公司业绩增长将有所保障,面临的不确定性大为降低,市场对此类题材应该是乐此不疲的。可惜,在信用基础受打击的情况下,大单带来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市场效应。投资人情愿错失良机,也不愿铤而走险。
由此,笔者不禁想起《狼来了》的故事。我们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现在我们如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听着别人高喊着“狼来了”却习以为常。我们不是怕狼,怕的是被欺骗。如果说诚信的缺失与重建,是市场发展中必须经历的“痛苦”或“付出的代价”,我们只希望这样的痛苦再少些、代价也更小些,别再让更多的利好被“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