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信息披露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专版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美术馆的体制究竟缺失什么
  • 西方博物馆的开放性——从卢浮宫谈起
  • 以史为鉴
    抓住机遇
    开拓文化金融市场
  •  
    2011年5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资产·批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T6版:艺术资产·批评
    美术馆的体制究竟缺失什么
    西方博物馆的开放性——从卢浮宫谈起
    以史为鉴
    抓住机遇
    开拓文化金融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西方博物馆的开放性——从卢浮宫谈起
    2011-05-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沙尚琪

      ⊙沙尚琪

      

      提到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无疑是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型艺术博物馆之一。卢浮宫的历史与中国的故宫也颇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由皇家宫殿和皇家收藏转型而成的面对广大公众的博物馆。自从启蒙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时期以来,卢浮宫一直都被看作是“博物馆中的博物馆”,成为其他艺术博物馆效仿的典范。

      早在1793年卢浮宫刚刚对公众开放的时候,它的宗旨就是要打造一座普世的艺术殿堂,要通过深度挖掘与展示馆藏,来充分彰显人文主义精神,彰显人类艺术创造的辉煌。今天卢浮宫的藏品以地中海沿岸地区的艺术为主,其年代截至19世纪中叶,现代与当代艺术则分别收藏在奥赛博物馆与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这样的收藏范围划分,更有助于集中最优秀、最专业的研究力量,深入馆藏,集中保护与展示,关键在于提出跨越国界与文化的艺术语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形成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影响。

      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卢浮宫推出了在今天几乎已经成为形象代言人的镇馆三宝:《蒙娜丽莎》、《米罗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而这三件作品,不仅是艺术史上的伟大杰作,而且是最能为各国公众所理解和认同的艺术品。它们的形象,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大众媒体中,甚至是各类广告中。《蒙娜丽莎》一直都是大众传媒中被复制和传播次数最多的艺术作品,直到近几年来才被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绘制的《最后审判》所超越。相较于卢浮宫馆藏中的其他作品,任何一个普通公众,即使不具备专门的艺术知识,也能够立刻辨识出这三件作品,即使不了解作品背后的任何故事,也能够为作品本身的艺术之美所打动。它们的确是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但是,卢浮宫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过去的艺术,而是要呈现古代藏品与当代的观众之间的精神对话。卢浮宫每年的观众有850万人之多,而且这些观众来自世界各地。为了让观众们能够观看到更多的艺术品,自然要提供最为合理的展场空间与展线安排,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们能够在文化的层面上去真正地接近作品,也就是说重视观众个人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尊重每个个体与作品之间私密的精神联系。除了将作品的解说词翻译为多国语言的版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学术研究的支持之下,挖掘艺术品背后的普世意义,以更为现代的方式,来展示艺术品之间的关联,展示艺术品与人类历史的关联,将陈旧的历史,通过鲜活优美的艺术作品展示出来,用艺术品来讲述人类自身的故事。

      今天的每一个观众,都是生活在当下的人,观众与历史之间的隔阂其实是无法消除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的原貌不可重现。我们今天每一次重现历史的尝试,其实都是从现在的立场出发,对历史进行的一次解释,这样的解释的聚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接近历史。作为保存、研究和展示艺术品的博物馆,恰恰是在视觉层面上,通过这种比文字更容易接近的图像方式,来拉近当下人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博物馆建设,无疑也是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与文明对话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博物馆不仅要有一个面对当下的立场,更要有对外开放的态度,对公众开放,对世界开放,在海外举办展览,将本国的艺术与文化精神置于国际的语境之中,增进他者对我们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他者的反应来增加我们对不同文化接触交流的认识。在这方面,卢浮宫的策略也是极其鲜明的。2008年至2009年期间,卢浮宫向1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自己的展览,其中包括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例如中国、韩国、日本、阿拉伯、新加坡等,总共迎来了650万观众。

      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对国内的观众,也面向世界的观众,既讲述民族的故事,也讲述人类的故事。一个完善的博物馆,就是一座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不断给我们带来对于历史和世界的新知识、新思想,激发我们对未来形成更为美好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