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信息披露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专版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欧洲商界的中国误区
  • QE2到期:美联储发胖容易减肥难
  • 离奇死亡的高管们带出了太多问号
  • 典当行管理亟待建立跨部门监管合作机制
  • 乡村一体化岂能忽视农业价值
  • 私募基金,还请悠着点
  •  
    2011年5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欧洲商界的中国误区
    QE2到期:美联储发胖容易减肥难
    离奇死亡的高管们带出了太多问号
    典当行管理亟待建立跨部门监管合作机制
    乡村一体化岂能忽视农业价值
    私募基金,还请悠着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欧洲商界的中国误区
    2011-05-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梅新育

      梅新育

      正值“欧盟总统”范龙佩访华之际,欧盟却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连出四拳:对中国铜版纸同时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双反”,对中国产三聚氰胺征收反倾销税,对塑料袋作出反倾销、反规避终裁,对钼丝立案发起反规避调查。此外,今年以来欧盟还对中国出口的玻璃纤维等5种产品分别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和裁定。但欧盟制造业不得不如此频繁地诉诸花样翻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只能让人感到其虚弱而不是强大。因为,“欧洲堡垒”并未止住欧洲经济分量下滑的颓势,也没能遏制住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步伐。将生存希望寄托于靠“欧洲堡垒”来隔离外部竞争,只会使其衰落更快、更深重。

      与其消极地对中国企业、中国投资、中国商品横加限制,欧洲不如积极地利用中国机遇、搭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因为在出口贸易空前扩张的同时,中国进口规模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中国不仅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也已跃居世界第二进口大国。中国国内消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增幅, 这创造了旺盛的进口需求,而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又确保了中国的进口支付能力,从而使中国得以凭借强大进口能力带动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从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安哥拉到苏丹,越来越多的贸易伙伴从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中受益。

      早在入世前的1997年至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就发挥了东亚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强大的进口需求又带动多个国家和地区较快走出了萧条,以至在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2009年下半年以来奇迹般的经济复苏也被不少舆论称作是“中国制造”的。中国早已结束了迫于外汇缺口压力而不得不“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年代,转而追求进出口贸易均衡增长,中国最大国际贸易交易会——广交会的正式名称已于4年前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改成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还在陆续制定实施一系列新的进口促进政策,拥有技术、质量、价格和服务优势的贸易伙伴在中国市场上拥有日益广阔的前途。中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资源持续推进工业化,也愿意通过进口方式让贸易伙伴赢得机会分享繁荣;我们希望其他国家投桃报李,对中国公司、商品和资本给予更公正的待遇。

      可见,能否充分发掘“中国机遇”,带动自身经济复苏和增长,关键在于欧洲人能否放下身段,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需求。且不提从补贴、政府采购、知识产权、资源出口到汇率等众多问题上欧盟对中国的指责不乏明显背离常识的硬伤;在微观层次上,欧盟许多人的思想误区就已经非常明显。

      去年7月,德国《金融时报》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人冲向德国”的文章,提到德国已成中国人海外旅游的最热门目的地之一,仅2009年就有40万中国游客到访,而且在施华洛世奇水晶等众多高档商品上一掷千金,被许多德国商店视为“最好客户”。但酒店经营者和餐馆老板对中国旅游者比较失望,盖因中国人对吃住要求不高,更喜欢把钱花在精品店。毫无疑问,在中国那些非常西化、对一切事情都以西方权势集团之是非为是非的中国知识分子那里,这种说法不难赢得随声附和,但任何一个对生活保有真实感受的普通中国城市小康之家居民都能看出其谬误。中国久享美食王国盛名,南方饮食更为考究,而德式餐饮即使在欧洲也乏善可陈,以至于西人有说法称“天堂里最好的厨师是法国人,地狱里最好的厨师是德国人”。未能赢得中国旅游者(其中来自富庶的南方者较多)青睐自是情理之中。君不见不少在德中国学生都有自做的剩饭菜被“偷吃”的经历吗?如果真想赚中国旅游者的钱,德国餐饮业界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放低身段去研究一下中国海外旅游者主要来自哪些省份城市、而这些地方居民的口味又如何呢?这样做,不比一味表示“失望”和指责更能征服中国游客的胃吗?

      即使在第三国市场上的竞争中,欧盟政府和企业也需更多反躬自省而非指责中国。不错,近10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所获甚丰,令欧洲企业倍感压力,指责中国在非洲行为之声四起。可是,即使不考虑那些“人权”之类的政治说教,欧盟企业动辄指望取得垄断性市场地位,索取50%乃至100%以上的暴利,中国企业则愿意让东道国分享更大的利润份额。两相比较,有正常理智的东道国政府和企业会怎么选择,岂不是一目了然吗?

      既然如此,欧洲人该怎么做才真正符合自身利益呢?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