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年底的经济大拯救,包括鼓励房地产发展,到2009年对天量信贷后的通胀担忧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再到2010年后更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落地……汽车业同样如此:从抑制到鼓励再到出现过剩隐忧的历程,同样迅速而短暂。
再从更具体的经济现象来看:去年11月份,多地政府还在集中全力应对疯涨的菜价,大力鼓励种菜,而仅仅半年不到的时间,菜农的泪水就已沾满衣襟。于是,很多地方政府又在动用行政力量,为卖菜难问题奔走呼吁。
如此之快的变化,对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言,内在的隐忧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发达国家为什么很少出现这种骤变呢?以农业为例,美国有关部门不仅会定期公布非常详细的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等数据,甚至也公布详细的分析、展望报告。农民很容易得到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决策。加之美国的农业集中度高,他们更容易正确预估市场的需求,以此指导自己的计划。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诸如无追索权贷款之类的惠农政策。所谓的无追索权贷款,可用一句话来总结:丰收了,还贷;歉收了,交粮。农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应的,农业生产也比较稳定,很少出现种粮积极性降低,或粮食、蔬菜等供给大起大落的现象。
这种经验在于:相关定位非常明确,相关主体的位置摆得清清楚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农业从业者:紧跟市场走,顺势而为。
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乃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的提供者,而不是经济中的一个主导者,一旦政府的定位被明确,那么,市场的定位也就跟着变得非常明确,市场的力量也很容易释放出来,发挥积极作用。
位置摆正之后,政府会感觉到突然间变得轻松起来,而农民对市场的需求也变得清晰起来,只需跟着市场走即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无论是房地产、汽车业,还是别的行业,皆如此。中国的房价疯涨,追根溯源,也在于政府的位置没有摆正。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只需要全力以赴建设好保障房即可,然而,各级政府却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成为切分蛋糕的最大利益主体之一,而同时,他们又扮演着一个与此相矛盾的角色:房地产调控的执行者。
行政力量进一步,市场自发的调节力量便快速退缩,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我们必须改变定位模糊、位置摇摆的弊端,让行政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各司其职,如此,中国经济才能摆脱左右摇摆,上下颠簸的状态,更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