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 中国会计监管
    如何跨越“四大”这道坎
  • 广州出租车业的“茶水费”暴利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支持这条腿太短
  • 大超市有多大可信度
  •  
    2011年6月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屋漏偏逢连夜雨
    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中国会计监管
    如何跨越“四大”这道坎
    广州出租车业的“茶水费”暴利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支持这条腿太短
    大超市有多大可信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屋漏偏逢连夜雨
    2011-06-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眼瞅着一轮好端端的涨势就这么被“吞噬”了,沪指从去年最低谷2300多点好不容易反转到将近3100点,可就一周多一点的时间,沪指又大幅缩水近400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底部到底在哪里?最近总有朋友向我提出这些问题。我知道,这些朋友多半是看了我年初写的那篇题为“今年股市:让牛粪先飞一会儿”的专栏随笔,并在之后上涨行情中切实得到实惠的人。如今,几个月积攒的账面利得被清空了,当然疑惑不已。

      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年初的“预判”是有道理的,在外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提高内部效率、创新生产技术,这是一种客观的市场激励,市场对此做出“向好”的预期符合基本逻辑,于是我们看到了自去年年底以来比较喜人的上涨行情。当然,现在还不是总结当初预判对错的时候,也无需寻找什么借口。恰恰相反,当初预判的逻辑框架对于分析眼下的形势依然是可靠的。

      当初做出市场向好预期的基础是市场激励,这一点没有问题,但这种激励的基础应是市场价格体系的健康与完善,即便不算健康,不算完善,但只要这些不完善不浮出水面,由外部市场价格体系变化带来的内部市场创新激励和效率激励是可以发挥作用的。然而,一旦那些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集中暴露),情况就有了新变化。

      国内某些行业借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之际,夸大生产成本上升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困难,有人甚至一再公布企业亏损状况,以此“要挟”市场。最终,迫于某些压力,这些行业的产品涨价了。如果是下游“独居型”产业(也就是其产品价格在整个市场价格体系中对其他产品价格影响极小)也就罢了,但若是上游生产要素产业,这种影响必然传播到整个经济体中。

      就在国内某些重要生产要素产业产品涨价不久,我们看到整个商品价格体系好像都冲动起来。若问为啥涨价,回答一定是反问式的“不都在涨吗?”。大有“涨价有理”之势。

      如果市场真的到了非涨价不可程度,即便涨价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结果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生产者只有用涨价来抵补成本上涨这一条路,甚至当涨价还成了不追加投入就可以增加利润的捷径时,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就是经济效率大幅下滑的集中表现了。当这种经济效率大幅下滑的表现反映到资本市场时,股市焉能不跌?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糟的是,这股涨价之潮的受益群体中出现了不太合理的现象。就在各地菜价“涨势喜人”时,南方一些产菜地区却出现了“伤心菜”:卷心菜从农民手中的收购价是两分钱一斤,可到了居民菜篮子里就变成了一块五一斤。一方面是农民因菜价过低不得不将劳动成果毁于地中;另一方面却是城市居民因生活成本上升而不得不一再精打细算。于是我们不得不问:利润到底被谁拿走了?

      媒体就此现象的报道早已铺天盖地,追根溯源可以归为两点:运输成本的上升切走了大半蛋糕,不合理的管理费用吞噬了大块奶油。笔者近日在哈尔滨某蔬菜批发市场调研时就发现,每辆运输蔬菜的大卡车,光进场管理费就是8000元,批发商不会吃这个亏,反正蔬菜、水果的需求弹性极弱,把这笔费用打到批发价里就是了。最后谁来买单?大家心知肚明。

      在这样的涨价潮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时要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降了还要涨;没明确规定和限制的要涨,明令禁止不让涨的,变着法也要涨。真可谓“你追我赶,不甘落后”。这样的经济状态不被资本市场否定才是怪事,我们又何必抱怨股市?

      然而故事到这儿还没完,正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商品价格体系出现短暂混乱的当口,食品安全问题又一再出现,先是“双汇瘦肉精”,接着又是“染色馒头”、“食品添加剂”等等。表面看,这些事件影响的是相应的板块,但市场不这么认为,透过食品安全管窥经济发展模式,同样折射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只不过与依靠涨价增加利润不同的是,问题食品企业增加利润的路径是偷梁换柱、弄虚作假。但正所谓“殊途同归”,两者的实质其实是一样的,即无需创新、不用提高效率,照样能赚个钵满盆溢。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资本市场看来就是价值低下,只能通过股市下跌来反映。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但正如前面所说,不把它暴露出来(或者说不想今天这样不加遮掩地暴露出来),市场也无从反映,或者即便反映也常常不够彻底。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股市下跌倒是好事,因为这让大家看到了过去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也不敢承认)的问题,也让大家知道了今后改进的方向。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认真加以实施,今天的股市大跌,很可能就是明天大涨的序幕。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