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棉花激荡一周年 纺织企业面临生死危局
  •  
    2011年6月3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市场·调查
    棉花激荡一周年 纺织企业面临生死危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棉花激荡一周年 纺织企业面临生死危局
    2011-06-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颖 叶苗 ○见习编辑 田野
      资料图
      棉花期货主力合约去年以来月线走势图
      郭晨凯 制图

      5月中旬,张家港保税区,从棉花交割仓库到棉纺工厂,空气中弥漫着陈棉的味道。

      “我们现在是损失惨重,只怕是死路一条。”一名纺织企业负责人愁容满面。此时此刻,棉花从疯牛之巅下跌了30%,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由于高价库存堆积、下游订单缺乏而陷入困境。记者不由想起,2010年在华北某家纺织厂拍下一位纺织女工的作业场景:当时棉价扶摇直上,纺织业正逢十年难遇的春天,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棉花从一个少人问津的期货品种摇身变为期货市场的明星,一度超越了铜在期货市场的老大地位。价格从去年5月的每吨17000元扶摇直上,于去年11月和今年2月两次上涨到接近35000元,如今跌落到25000元附近,让整个行业体会了一番“天上地下”的感觉。也将棉花纺织行业“靠天吃饭”的弱点暴露无遗。

      期货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与在期货市场浸淫多年的有色金属企业相比,纺织企业的套期保值运用“较为幼稚”,在这波前所未有的大宗商品风浪中接受了不少教训。

      ⊙记者 黄颖 叶苗 ○见习编辑 田野

      现实

      棉纺企业一年内冰火两重天

      作为长三角地区大宗商品最大的物流集散基地,张家港保税区每日都有大量进口棉花、PTA、羊毛、亚麻等现货交易品种抵港。就在这长江水畔,记者耳闻目睹了棉、化纤纺织企业的真实现状。张家港保税区纺织原料市场的项目主管江先生不厌其烦地介绍着棉花的品种、库存,讲解着从棉到纱的一道道工序。

      此前记者并没有想到会揭开纺织企业的“伤口”。因为在过去的一年,棉花、棉纱实在是太过火爆。2010年8月,华东一家纺织企业副总裁曾向记者表示,“从09年9月份开始,棉、纱价格一直在涨,纺织企业的行情一片大好,有段时间企业甚至主动提高价格采购棉纱,这是近十年来没有过的,属于非正常的年份。”

      用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去年与今年的纺织企业,或许有些残忍。但是记者在考察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便是“今年纺织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在张家港保税区纺织原料产业链调研会上,不少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棉花价格从2009年的9000元暴涨到今年2月的35000元,然后又从35000元跌至25000元,“大宗商品波动太大了,我们小企业真受不了。”

      据新湖期货在江苏考察的农产品团队向记者透露,大约30%-40%的中小纺织企业已经关门。

      “我们现在是损失惨重、死路一条。去年公司的经济效益在20%以上,而今年的经济效益为零。”一位不愿具名的纺织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还可支撑一段时间,而没有实力的小企业必然要死掉一大片。”

      江苏天霸集团常务副总刘士波无奈地感慨,“大部分纺织企业快活不下去了,如果市场6月份还不好转,小企业肯定熬不住。”他表示,3月份刚开工时,企业主还蛮高兴,但由于订单少、资金不足、棉花价格大幅下跌,而且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州的用工价格很高,纺织企业受不了。

      “现在纺织企业的日子不是很好过,近期菏泽的纺织企业由于流动资金匮乏,提货少而散,这种行情还要持续时日。规模大点的企业或者将改纺或者限产。并且近期还有放假预期,5月底6月初正是农忙时期。”菏泽弘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张怀革也向记者表示。

      5月26日,在与张家港相隔数百里的上海银河宾馆,一个关于棉纺化纤的高峰会议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们几乎是一碰头,就在纷纷询问同样的问题:“你觉得棉花会怎么样?”而回答也基本全部都是“不好说,看不清。”

      一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纺织企业负责人刚到虹桥机场,就对记者抱怨起了行业的困局。“资金短缺、库存堆积达2个月、甚至还有个别大商家趁机恶意砸盘。”这名负责人表示,幸亏自己在年初的时候“什么订单都接,什么价格都做,现在还算有活做。”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如果当初判断棉价还会上涨,对于一些低价订单不去主动接,守着高价买来的库存,那么如今确实是到了生死一线的关头。

      原因

      三大因素导致纺织企业很受伤

      棉花是纺织企业的原材料,原材料跌了岂不应是利好?为何会造成企业的重大亏损呢?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北大方正物产集团棉花业务部经理董淑志表示,棉花从原料开始,先到棉纱、再到面料、再经印染最后到服装企业手中,因此纺织业是一个“居中”的行业。下游一旦看到棉花价格下跌,出于“买涨不买跌”的“从众心理”,就会减少对于上游企业的订单。但纺织业同样出于这种心理,会减少对于棉花的需求,从而导致棉价继续下跌,下游企业观望情绪更浓,如此便会产生一个“跌价循环”。

      据刘士波透露,去年该公司采购了1万吨棉花,但今年没有采购。有人说,不知道后市棉花是否还会跌;也有人说,企业似乎在酝酿着集体抄底,届时资金涌入或会抬高棉价。但一切都只是猜测。

      造成如今困局的缘由,有三大因素。

      首先是原料采购失误。

      “前期棉花价格大涨时,企业因担心原料供应短缺而大量抢购棉花,”刘士波表示,当时平均的进货成本可能在26000元/吨以上,目前棉花价格跌至26000元以下,原材料价值缩水,企业出现亏损。另外,因为前期原料价格大涨,企业有大量的库存占用了巨大的资金,因此使资金周转陷入困境。

      张怀革也告诉记者,“纺织企业的前期库存大部分已经消耗完毕,极少部分还有前期库存,当时成本在26000元/吨。按照当前棉花成本计算,纺织企业只够工资电费等费用,基本算维持平衡,无利可图。”

      事实上,棉花价格的波动也受下游棉纱价格的反作用。如今棉纱价格也比最高点跌了1万多元,其波动幅度较棉花价格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是庞大库存不堪重负。

      根据一家业内权威机构大中型纺企经营调研报告,今年5月份纺织企业的棉花库存和棉纱库存只比上月略降(棉花库存从61.9 天下降到57.3 天,棉纱库存从49.6 天下降到44.3 天),去库存化依然长路漫漫。棉纱生产利润由每吨盈利169 元变成每吨亏损286 元,部分小厂关门。在用棉品种方面,外棉使用率大幅降低,由36.5%降到19.3%,新疆棉和地产棉的使用率增加,说明下游消费不旺,使得棉纱厂不大愿意使用相对昂贵的外棉而转用较便宜的国产棉。

      第三是紧缩政策雪上加霜。

      华芳集团副总裁肖景尧表示,目前国家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也对纺织企业的影响较大。在政策的压力下,棉花价格回落,企业的利润下降。另外,央行不断通过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抑制通胀,这也令企业的信贷资金短缺。

      “如今的货币政策就像‘化疗’,国家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基点,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影响将放大8倍以上。因此,收紧的货币政策对于纺织企业的影响较大。”张怀革说,

      企业又不能无节制地减产或停产。尽管无利可图,但当前纺织企业仍在生产,主要还是为了保住工人,另外,如果机器长时间停滞,将会有很大的损害。

      所以,纺织企业的命运,已经跟棉花的后市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曾经 疯牛中的好日子一去难返

      “年初的时候,期货公司还一个劲劝我们做多,说要涨到5万。”这是一个纺织企业主对记者的抱怨,他满脸写着郁闷和无奈。

      这是棉花在高潮时的市场心态,追溯起来,我们还得从这轮行情说起。

      自2009年起,棉花步入上涨通道,9000元的棉花一路上升至35000元。而棉花真正启动疯牛行情,差不多是在去年6月份左右。就在业内觉得棉价能涨到17000元左右已经“高处不胜寒”之时,真正的大行情却突然启动,无论是成交量还是价格均出现了大幅飙升,在基本面和资金的双重推动下,棉花期货成为2010年大宗商品牛市的领跑者之一。

      与此同时,纱价也随棉价一路走高,且纱价涨幅高于棉价。受此推动,纺织业销售利润率达到自2006年3月以来新高。从毛利率来看,不论是纺织业还是下游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均位于近10年均值之上。

      随着下游纺织品市场需求恢复,棉纱价格随着棉花价格的走高而大幅升高,与棉纺织相关的上市公司2010年度的业绩也相当亮丽。华芳纺织、华孚色纺等A股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均相当靓丽。华孚色纺称,“由于色纺纱产业链短,成本转嫁能力较强。2010年以来主要原材料棉花价格涨幅超100%,普通纱线产品涨幅在80%,公司色纺纱产品也顺势提价。”

      “去年确实是投资纺织业股票的好机会。” 北大方正物产集团棉花业务部经理董淑志说。

      去年下半年,棉花商业库存极低,因为该年度种棉面积减少、天气恶劣、消费回暖等因素导致消费缺口扩大,大量上年度库存被消化。低库存难以满足企业的用棉需求,企业需求的扩大则捧高了棉价,棉价的上涨带动了纱价上扬,这就是09-10年度棉价与纱价互相作用走强的因由。

      2010年8月底,河南中方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仲曾对记者说:“目前公司开工率为100%,下游通畅,产品销售速度较快,产成品库存不足10天。”

      分析师告诉记者,近年罕见的供给缺口带动国内外棉价处于典型的牛市之中,进而带动了2009-2010年度整个棉花贸易、纺织行业的红火。由于价格传导的时间效应及产业链对价格接受程度不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贸易和纺织行业在本轮棉花牛市当中获益明显,而下游的织布、纺织品服装行业则处于近年来的均值水平。

      随着价格的走高,棉花期货业成为期货界的明星品种。进行棉花交易的郑州商品交易所一举成为国内成交额最大的商品交易所。整个中国期货业的格局都因棉花而出现了戏剧性的改变。

      从2月底到5月底,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郑商所的日总成交额一直压到原来的老大上海期货交易所。更有甚者,在某些交易日,光是棉花的成交额,就占据了整个商品期货成交额的接近4成。以4月7日为例,当天棉花的成交额为2725.7亿元,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日成交额才1875亿元,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日成交额才955亿元,也就是说一个棉花就压到了整个上海期货市场,也差不多是上海和大连市场的总和。

      不光是国内,外棉更是一派波澜壮阔的景象。美棉从去年6月份的80美分一路走高,一直涨到219.7美分的巅峰,涨幅超过170%,在农产品中可谓一枝独秀。

      “国内的棉纺织企业,在突如其来的大行情面前准备不足,”新湖期货分析师廉超告诉记者,由于棉花期货在国内的历史不长,此前几年也一直是温吞水的走势,因此企业在套期保值上的训练不足,跟有色金属、油脂企业在期货上的成熟操作不可同日而语。整个行业对于期货工具的陌生,也让价格暴涨暴跌引发了行业环境的剧变。

      教训 纺织企业亟须补课 “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例如,一个农民为了减少收获时农作物价格降低的风险,在收获之前就以固定价格出售未来收获的农作物。期货市场的作用,就是减少价格暴涨暴跌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

      而一些棉纺织企业也深感期货价格重要,如今每个企业都会参考郑州的期棉价格,“基本上是天天都看,也会参与做。” 记者在本次调研中就注意到,贸易商和下游企业对棉花和PTA期货的推出较为肯定,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突出,引导着现货市场变化的方向,贸易商的报价往往要参考期货的走势。纺织原料和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现货企业和贸易商只有利用好期货这个风险管理工具,才能稳定经营。

      但在操作水平上,企业们显然还很需要提高。有些企业将套保不利归结于期货公司的“忽悠”,也说明这些企业还没有建立自身的套保理念和套保团队。有纺织企业主坦诚,目前国内纺织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套保。

      国内企业虽然自己在套保操作上很稚嫩,对套保的认识也较浅,但是它们在实际贸易中也更爱与那些善于套保的外商打交道。“作为企业的实质感受就是,国际粮商巨头之一的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全球第三大粮食输出商)供货就比较稳定,因为它在期货市场上的操作很成熟,而不大做期货的印度货商就经常出现问题,”某企业主说,“从外商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期货的重要性”。

      业内人士表示,在有色金属行业和油脂油料行业,主要企业在自身的套期保值操作上均有大量的人才和经验储备。例如中粮集团在套期保值上的操作就相当成功。

      棉纺织企业在经历了这波大行情之后,也要逐渐领悟期货的“门道”。“即便是过一段时间棉花价格又涨上去了,行业危机解决了,但期货这门功课是一定要学会的。”

      前景 最悲观的时候或已过去

      对于纺织行业的前景,目前悲观情绪似在蔓延。“按照目前的外围市场形势,可能两三年之内纺织企业都难以看到希望。”江苏天霸集团刘士波表示。但是,也有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尽管国内纺织企业遭遇瓶颈,但也不至过度悲观。

      南证期货分析师徐蔚表示,国内货币政策的紧缩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纺织业的整体运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纺织原料价格的高位回落也动摇了市场信心,但是我国的纺织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依然不可取代。据悉,第109届广交会出口成交368.6亿美元,增长5.8%。

      记者了解到,一些大型纺织企业的订单并未出现大幅骤减。华芳集团肖景尧表示,“近日依然接了不少订单,订单相对稳定。不过,今年的出口订单虽然有所减少,但也不至于突然消失,短期内中国纺织外贸地位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董淑志告诉记者,5月份调研的大中型纺企的开工率由86.9%提高到95.3%,这说明大中型纺企接到的订单增加,可能与广交会的举办有关。不过,由于广交会上纺企主要是接短单,不大敢接长单,所以开工率的增加也很可能是短期的。

      而部分业内人士也认为,造成纺织企业陷入困境的“凶手”——棉价也将在连续下跌之后出现企稳。同行考察的贸易商人士也表达了对棉花后市的看好,表示公司有计划在9月合约上接单。

      “尽管整体库存较高,但高等级棉供应仍偏紧,加上国家收储价格的支撑,部分棉商认为24000元/吨的棉花价格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低位惜售。”徐蔚表示。

      事实上,在近期棉花期货的价格已经出现了走稳迹象。由于农产品“天气市”的炒作升温,整个农产品板块期货价格都出现了升温,前期超跌的棉花价格也出现反弹,郑州棉花主力合约的价格已经回到了26000元以上。也许在短时期内,棉纺织企业又可以“喘口气”了。

      在重重压力之下,刘士波认为,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及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关于企业的转移问题,刘表示,确实有考虑过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地的地区转移,但是因为涉及跨省投资问题,企业的担忧还是比较多。企业大多认为在本地经营,在政策方面能够及时和政府沟通,办事比较方便,因此,企业转移可实施性还需要认真考虑。

      更有业内人士提出,纺织行业亟待提高竞争力。刘表示,目前反映出来的订单流失只能说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纺织行业的技术含量低,因此准入门槛低,在遇到较大的市场波动时,小企业特别容易被淘汰。

      记者调研中注意到,在产业的另一边,一个新的现象也在萌发。在棉花价格高企的时候,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选择用一种材料代替棉花进行纺织。而这种材料就是PTA。PTA的下游延伸产品主要是聚酯纤维,俗称涤纶。涤纶是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料,棉纱一般占纺织原料的60%,涤纶占30-35%,不过,二者用量因价格变化而替代。数据显示,2011年5月的配棉比大幅降低,从81.5%下降到73.1%,这一变化堪称惊人,说明化纤等其他纺织原料对棉花的替代增加。

      “目前在纺织产品中,混纺产品全线飘红,但棉纺产品明显不行。棉价太高时,可以掺进一些PTA替代品,原料价格会得到控制。”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