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投资资金偏紧与民间投资乏力症结何在
  • “交易所”乱象
    四大危害影响深广
  • 构建完善的证券公司资本监管体系
  •  
    2011年6月9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投资资金偏紧与民间投资乏力症结何在
    “交易所”乱象
    四大危害影响深广
    构建完善的证券公司资本监管体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资资金偏紧与民间投资乏力症结何在
    2011-06-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策

      当前投资运行总体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投资资金偏紧以及民间投资尚未实现快速增长的问题值得重视。下阶段投资调控需要逐步调整货币政策和信贷结构,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同时还需要关注高载能投资有所反弹等问题。

      ⊙徐策

      

      当前我国投资运行主要特征

      1、投资名义增速小幅加快,实际增速延续下滑态势

      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2716亿元,同比增长25.4%,比1-3月份和1-2月份分别加快0.4和0.5个百分点;从当月数据看4月投资同比增长26.1%,较2月、3月小幅上升,分别为1.2和1个百分点。从环比来看,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08%,分别较2月、3月加快0.43和0.99个百分点。

      这表明进入2011年以来,投资增速呈现出稳步提高的态势。同时,投资项目数据也能够印证,2月、3月和4月份投资新开工项目个数分别为17241个、53262个和87298个。剔除掉价格因素之后发现,投资继续保持了2009年4季度以来逐步放缓的态势。2011年1季度投资实际增速为17.4%,分别较上年四季度和上年同期下滑2.8和6.7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陆续上马、保障房建设开始发力等因素对投资形成支撑,另外,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6.5%,这导致在名义投资与实际投资之间形成一定缺口。投资实际增速的放缓一方面反映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对于遏制“两高一资”投资、落后产能投资等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另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由“十二五”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撑,自主性投资仍然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2、地方项目增长加快,反映“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陆续启动

      进入2011年以来,中央项目累计同比增速不断下降,地方项目投资累计同比连续上升。1-4月份,中央项目投资4123亿元,同比增长2.6%,分别较1-2月和1-3月降低3.7和0.4个百分点;1-4月地方项目投资58593亿元,增长27.4%,分别较1-2月和1-3月提高0.5和0.6个百分点。

      中央项目投资连续下降主要是由于应对危机的政府投资刺激计划结束,地方政府项目投资平稳上升主要是由于地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重大项目陆续上马带动。从中央和地方项目的占比看,1-4月份,中央项目占比达到6.6%,地方项目占比达到93.4%,而2001-2010年历史同期平均值为中央项目占比为12.97%,地方项目占比为87.03%,这意味着当前政府项目投资进一步向地方倾斜。

      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基本符合调控预期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逐步放缓。1-4月份基础设施投资17.29%,占比22.53%。比去年同期下降4.7和3.2个百分点,与2004-2010年历史同期均值27.83%和27.23%相比,分别下降10.54和4.7个百分点。反映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结束之后,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有所放缓。从近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和占比均保持基本平稳的态势。

      高载能投资较去年相比增速放缓,近期小幅回升。高载能行业投资增速略有加快。2011年1-4月,六大高载能行业完成投资8271亿元,同比增长13.7%,占比13.19%。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35和1.62个百分比,与2004-2010年历史平均值相比,下降12.72和4.39个百分点。从近期看,高载能投资增速和占比逐步小幅提高。

      总体上,在一系列调整结构的政策调控下,高载能投资大幅放缓,但今年前四个月由于去年年底实施的拉闸限产的政策释放后,高载能投资增速有所反弹。

      高加工度投资不断上升。1-4月份我国高加工度行业投资同比增长34.84%,占工业投资40.33%,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10.14和3.92个百分比,与2003-2010年历史平均值相比,投资增速下降1.8个百分点,但占比提高7.79个百分点。从近期看,高加工度投资增速和占比出现小幅放缓。

      4、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保障房投资开始发力

      从累计同比增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保持着高位运行,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340亿元,同比增长34.3%,高于1999-2010年历史同期平均值7.41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出高位波动的态势,4月份当月同比增长34.7%,高于1999-2010年历史平均值8.68个百分点。

      从房地产行业投资看,1-4月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5.65%,略低于2003-2010年历史同期平均值0.62个百分点,但贡献率达到26.68%,高于2004-2010年历史同期平均值2.1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房地产投资仍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日益严厉的宏观调控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主要受到地方政府带动的保障性住房投资的支撑。

      5、政府与民间投资平稳增长,外商仍然看好中国投资前景

      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1-4月,反映政府投资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完成22037.1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6.6%;民间投资完成36213.7亿元,累计同比增速31.4%。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格局看,政府投资占35.1%,民间投资占57.7%,总体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与2003-2010年历史同期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资占比下降了8.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提高了22.5个百分点。

      此外,1-4月份,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分别完成2180.39亿元和2284.97亿元,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24.5%和13.8%。从近期数据和与历史同期比较看,外商投资恢复较快,反映了外商对我国投资前景仍然看好。

      

      当前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

      1、民间投资仍然面临一些困难

      尽管今年前4 个月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从去年同期的51.2%提高至57.7%,但是,前4 个月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却有所下降,从去年同期的34.4%降至32.4%(金融危机之前2005~2007 三年月均增速为48.7%),民间投资进入一些重点行业的效果也不显著,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民间投资环境总体欠佳,民营企业面临“三难”困境:招工难、用电难和融资难。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劳动力供求缺口出现,“招工难”现象已大范围出现,在中小企业聚集的东部沿海地区更为严重,各地纷纷上调工资标准。同时,“电荒”现象也已在全国蔓延,一些地区出台应对用电紧张的限电措施,民营企业首当其冲。融资难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另一困境,尤其是在货币政策收紧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优先投放有政府信用支撑的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往往上浮贷款利率,据报道,民营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比国有企业高225 个基点。而且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商业银行难以取得授信,不得不以更高的融资成本寻求民间金融机构,据悉,一些非正规民间金融的年化利率已经高达50%以上。

      第二,部分行业被国有企业垄断,进入门槛很高。尽管“新36条”明确提出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但是,这些领域往往被国有企业垄断。例如,“新36 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但是又对开采权进行“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 万元、拥有5 万吨码头”的高门槛限制,很多类似这样的“玻璃门”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

      第三,部分行业未落实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政策。目前,部分行业对民间投资的限制仍然很多,导致欲进入的民间资本因种种限制而被“弹簧门”弹出。例如,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原油进口权,使得在全国石油销售占1/3 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民间投资在大中型水电和火电建设、城市重大公共工程建设、银行、保险业务等领域的进展也极为缓慢。

      2、到位资金增速继续回落,对投资增长形成约束

      1-4月,固定资产资金到位达到86377.2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0.6%,尽管较上月提高1.4个百分点,但与上年同期比仍然低14.5个百分点,而且与1999-2010年历史同期平均值29.02%相比,这一增速仍属于相对低位。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在央行连续11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4次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作用下,国内信贷环境不断趋紧,1-4月份国内贷款资金到位增长10.9%,比上年同期低22.9个百分点。第二,政府预算内投资资金较上年有所收紧,1-4月预算内资金到位累计同比增长7.8%,比上年同期低6.4个百分点。第三,自筹资金也有所放缓,1-4月份自筹资金累计同比增长27.2%,比上年同期低4.7个百分点,主要缘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很难持续性地作为其资金来源的补充,目前自筹资金目前占比已达到62.6%,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二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连续下滑,不利于企业资金积累。

      此外,按照历史经验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额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之差存在不断放大的趋势,我国投资资金来源充裕,然而,从2010年开始,这一差距的累计同比增速不断下滑,今年1-4月进一步下滑至9.49%,较上年同期下降51.34个百分点,分别低于1-2月和1-3月10.47和0.02个百分点。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我国投资资金来源的充裕程度与以往相比大幅下降。

      

      下一阶段投资调控的政策取向

      1、稳步调整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综合当前物价以及总体经济运行的特点,货币政策的基本倾向仍然需要回收流动性。但中长期来看,更应该从培育货币有效需求的角度,实现货币市场的平衡,使货币供给与真实货币需求相结合,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这将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虑到货币政策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而且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货币政策节奏可以逐步放缓。在信贷结构上也要有保有压,向中小企业、民生、科技创新等领域倾斜。

      2、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增长

      “新36 条”已经就促进民间投资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今后的关键在于政策执行和落实,具体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消除民间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的障碍,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该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对民间投资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实行“国退民进”,将国有资本更多地投资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盈利或低盈利领域,以及公共服务和产品生产领域。

      第二,督促各地区、各行业尽快制定落实“新36 条”的实施细则。特别是类似石油矿产勘探、水电火电建设、金融服务等行业也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优惠政策,真正提高各部门、各地区落实“新36 条”的积极性,建议将落实“新36 条”的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

      第三,加快资本市场和融资体系改革,为民营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途径。

      此外,投资调控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促进投资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二是落实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严控高载能投资;三是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并有序安排“十二五”时期规划的重大项目上马。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